三、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特征
(一)空間分布的演變
1953年、1980年和2012年的柳琴戲地域性分布呈現出以下特點:
從柳琴戲分布區的整體情況分析來看,這3個時間點的柳琴戲地域性分布區域屬於形式文化區。隨著柳琴劇團數量的先後“增長”和“減少”,地域性分布也隨之呈現出“擴大”和“縮小”。
從地域性分布的空間變化情況來看,任何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中心點向外擴散,形成一定的範圍,這個範圍並不一定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臨沂一直都是柳琴戲藝術的核心區,柳琴劇團的數量始終在全國的柳琴劇團中名列前茅,所占的份量很大。相對於核心區來說,邊緣區的變化幅度比較大,由1953年的山東、江蘇、安徽3個省份增加擴展到1980年的山東、江蘇、安徽、河南、遼寧、浙江6個省份,然後到2012年,又從這6個省份縮減到山東、江蘇、安徽和河南4省。
從柳琴劇團數量的變化來看,無論是柳琴戲的核心區還是邊緣區,專業劇團的數量和劇團的總量變化是相一致的,先是增長然後減少。
(二)劇種的流變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藝術現象,在曆史的進程中並非一成不變,都有其產生、衍變和發展的過程。近50年來,柳琴戲作為民間小戲,所到之處,都有了較大程度和較大規模的發展。安徽和蘇北的部分城市分別出現的“泗州戲”和“淮海戲”就是典型的特例。當柳琴戲沿核心區向外傳播與擴散的同時,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與人們的文化意識和價值理念等多個原因不斷發展融合,在唱腔、體裁與形式上都做了某些程度的改動,並編創了新的內容加入其中,這便產生了新的藝術特點和藝術形象,以適應人們的欣賞需要與審美情趣。
結語
了解柳琴戲的過去和現在,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活力,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戲,喜歡柳琴戲。改革創新、紮實推進,能夠理性對待,不盲目跟風、不嘩眾取寵,遵循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柳琴戲未來的發展動向及定位做出更準確的判斷。關心柳琴戲的發展,促使它在新的時代裏有更加燦爛的前景,為我國戲曲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加積極的努力。
注釋:
①王恢.中國曆史地理編著大意[M].台灣:台灣世界書局,1975:297.
②山東地方誌史編纂委員會.山東省誌.69.文化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146.
③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57.
④王恩湧.文化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8.
參考文獻:
[1]王恢.中國曆史地理編著大意[M].台灣:台灣世界書局,1975.
[2]王恩湧.文化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57.
[4]朱恒夫.民間小戲產生的途徑與形態特征[J].文藝研究,1991(1).
[5]山東地方誌史編纂委員會.山東省誌.69.文化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