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下河南音樂演藝業的發展探討(2 / 2)

首先是演出場所方麵。音樂演出並不是一定要在室內。搬到室外反而有更加出彩的效果。《少林禪宗音樂大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作為實景山水演出,該劇將演出地點選在了少林寺旁的一個峽穀內,樹林、石橋、溪水等一應俱全,觀眾們全部坐在蒲團上觀看演出。這種真實的演出環境,無疑為觀眾理解和感悟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很多觀眾都是先遊少林寺,然後看演出,可謂一舉兩得。其次是演出程序方麵。很多音樂演出,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演出程序進行選擇。如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和她率領的廈門愛樂樂團,在全國多地的巡演中,考慮到觀眾對交響樂的了解程度,鄭曉瑛每次演出前,都要用生動和形象的語言對交響樂進行普及講解,被譽為是“鄭小瑛模式”。很多觀眾也都是因為這種講解,了解並喜歡上了交響樂。再次是演出手段。音樂是一門以聽覺為主的藝術,但是在多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音樂演出都對觀眾的多種感覺器官進行了開發。如2010年在鄭州上演的《奧斯卡金曲音樂會》中,因為是對電影金曲的欣賞,所以演出方特意製作了相應的視頻片段,將音樂還原到電影中去,將聽音樂變為了聽、看音樂。既激發起了觀眾的興趣,也豐富了觀眾的審美體驗。最後是演出互動。觀眾既是音樂的欣賞者,也是音樂的參與者。讓觀眾充分參與到音樂中,則能夠大大拉近觀眾和音樂的距離。通過演出方式的創新,能夠使音樂的魅力得到更加全麵的展示,並體現出當代音樂人對音樂演出形式所做的貢獻。

4.人才培養方麵

關於音樂團體演出人員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相關論述已經很多,本文不再贅述,而是從一個高校音樂教師的角度,來探討高校音樂教育和音樂演藝業的有機互動,從而使當下人才培養方麵的一些問題得到緩解。

首先,高校音樂教育和音樂演藝業有機結合是可行的。在高等教育事業大發展的今天,每一個地區都有一所或多所高校。而每當舉辦一些大型音樂演出時,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因為專業優勢,完全可以成為其中的主力軍。不但能夠滿足現實的用人需要,而且能夠使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可謂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其次,要探索出合理可行的互動方式。學校方麵既要認識到其對地方音樂文化發展的責任,也要認識到音樂實踐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具體的教學中,要適當加入一些地方音樂文化教育,增設相關的音樂表演理論課程,並多給學生以舞台表演的機會,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音樂表演能力,以隨時滿足演出的實際需要。而政府部門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聯絡和管理機構,對相關事宜統籌管理,全權負責,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具體的合作形式。比如舉辦高校音樂係的專場演出,和一些優秀的學生簽訂勞務合同等。比如筆者所在的院校,就有專人負責和演出團體的接洽。或者舉辦專場演出,或者按照演出需要對學生進行長期或短期的針對性培養,或者邀請音樂團體中的名家走進課堂等。雙方經常聯係,互通有無,關係十分融洽。通過這種有機互動,能夠真正滿足雙方的切實需要,使音樂演藝業人才的建設始終處於一個積極的、良性的發展狀態中。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音樂文化本身的豐富,音樂演出已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演藝業,不但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在於提升了人民群眾整體的文化素質。可以說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在這種形勢下,各個部門理應各司其責,群策群力,共同推進這項事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做好軟硬兩方麵的環境建設;音樂創作和表演人員要主動求新求變,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為當代觀眾所喜歡的音樂精品;高校音樂院係也應該主動和當地音樂演出團體相配合,使音樂專業的大學生成為音樂演出的主力軍。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乃至全國的音樂演藝業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係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省音樂演出市場現狀及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徐世丕.中國演藝業五年改革發展透視[J].中國戲劇,2008(05).

[2]白晶.“風生水起”的商業演出[J].西部大開發,2007(04).

[3]曹曙林.淺談文藝市場現狀[J].劇影月報,2007(02).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係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