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製度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4)(2 / 2)

獎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手段。但是,獎勵又是非常有技巧的。如果領導者不能客觀、公正、科學地考核員工,正確獎罰員工,忽視員工的良好表現,甚至懲罰好表現、獎勵錯誤的行為,就會使工作毫無效率,員工毫無工作激情,企業死氣沉沉。在對員工進行獎勵時,領導者必須明確獎勵的對象、原因以及方法。否則,獎勵不但不會起到激勵的效果,反而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使員工的行為背離領導者獎勵的初衷。

有一天,一個漁夫看到船邊有一條蛇,口中銜著一隻青蛙,看到垂死掙紮的青蛙,漁夫覺得它很可憐,便把青蛙從蛇的口中救出來放走了。但隨後,漁夫又對那條將要挨餓的蛇動了惻隱之心,便想給那隻蛇一點東西吃。因為身邊隻有酒了,漁夫便滴了幾滴在蛇的口中。

蛇喝過酒後,高興地遊走了,青蛙也為獲救而高興,漁夫則為自己的善舉感到快樂。他認為這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僅僅過了幾分鍾,漁夫聽到有東西在叩擊他的船板,他低頭一看,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見那條蛇又回來了,而且嘴裏咬著兩隻青蛙--正等著漁夫給它酒的獎賞。

這個寓言說明了什麼呢?人們獎勵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得到更多這樣的行為。漁夫對蛇捕捉青蛙的行為給予了幾滴酒的獎勵,這使得蛇意識到它的這種行為是有利可圖的。

在這則寓言中,如果漁夫隻救走青蛙,而不給予蛇獎賞的話,那麼除非這條蛇的思維有問題,否則它是不會再咬著青蛙回到漁夫身邊的。

實際上,任何人都隻會做那些他們認為有利可圖的事。如果把這一理論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去,就會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領導者會得到他所獎勵的,而不一定會是他所期望的。這個結論,提醒領導者,如果希望員工做出某種行為,就不能隻停留在思維上,而要對這種行為做出誘導性的行動--獎勵這種行為,才會得到所希望的效果。

毫無疑問,要激勵一個人去做某事,隻有讓他了解做這件事最終會對他有好處,他才會努力去做。領導者所說的激勵的話、企業的目標等等,也許會使員工在某一時段熱血沸騰地工作。但是,這些精神上的激勵,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才能長久地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有非常動人的企業文化,有非常遠大的目標,但卻不能保障員工現在及以後的生活,那再怎麼振奮人心的精神激勵,也不會長久有效。

員工們在熱血沸騰過後,會逐漸平靜,然後不斷問自己這樣做對我有什麼好處?所以,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現員工的真實想法,並將他們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目標和需求結合起來,建立明確的價值標準,再通過有效的評估與獎懲,把它表現出來,才能真正長久地激勵員工,讓他們努力去做領導者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成為領導者所期望的那種人。

曾經有一個企業,為了促使銷售人員多與顧客聯係,製定了這樣一個獎懲製度,手機話費不滿300元的,不予報銷;超過400元的,不但予以全額報銷,還有獎勵。領導者製定這一製度,本意是想促使員工多與顧客溝通,但結果卻不如企業所願。業務員為了達到300元話費,大打私人電話,有的竟然用手機打長途與朋友聊天。這一製度不但沒有使業績增長,反而浪費了公司的資金。

這個事例說明,領導者會得到他所獎勵的行為,即使是錯誤的。但是如果不對正確的行為給予獎勵,也會產生不好的效果。

美國有一家生產服裝的公司,因為常常接到一些緊急的訂單而不得不加班。一開始,絕大多數工人都願意在午休時,抽出半個或1個小時來多做些衣服,以便能完成一天的額定工作量,又不耽誤下班。有的人還會想辦法提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務,以便換回半天的假期。

但是,沒過多久員工們便發現,老板似乎把他們犧牲午休時間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如果他們正常午休,還會遭到懲罰。而那些提前完成任務的,也得不到任何獎勵,還得照常加班。員工們的努力,沒有得到肯定與獎賞。久而久之,他們就再也不願意付出額外的勞動了,有時被迫加班,也不會有很高的效率,產量與質量也一天天下降。最終,這家原本有很好業績的企業倒閉了。

隻有企業獎勵了正確的行為,員工的忠誠與積極性才會得到激發和提高。

一位億萬富翁經常這樣對他做醫生的女婿說:“你不用擔心錢的問題,隻要你盡心照顧我,我會在死後把所有的遺產都給你,那些錢你一輩子也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