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8年,盧吉埃裏成為比薩大主教,俗姓烏巴爾迪尼(Ubaldini),他的叔叔是犯異端罪的樞機主教奧塔維亞諾(參見第十章注釋[33])。他驅逐尼諾並出賣烏格利諾後,大權在握,卻又因為麵對尼諾率領的貴爾弗黨流亡者的武裝進攻時表現軟弱,失去了最高行政官的職位。教皇尼古拉六世得知他迫害烏戈利諾的罪行之後大怒,厲聲譴責他,並判處他終身監禁。但他幸運地因教皇之死逃脫了牢獄之苦。1295年他罪惡的生命於維台爾勃結束。
[2]意思是如此凶狠的鄰居。根據德·桑克蒂斯的理論,盡管“鄰居”一詞一般讓人聯想到人們之間的互助友愛,但它在烏戈利諾說這句話的語境下變成了惡毒的譏諷。
[3]烏戈利諾說“我過於相信他而被捕入獄”,是指盧吉埃裏不講信義地使用陰謀詭計讓烏戈利諾被捕。他又說“那麼毋庸置疑,你會多多少少了解這個事件”的原因是他知道但丁是佛羅倫薩人,烏戈利諾和他的外孫尼諾曾多次和佛羅倫薩有直接的政治聯係,因此佛羅倫薩的市民沒有理由不知道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盡管如此,但丁也無從得知烏戈利諾所受饑餓之苦的過程,除非他願意和盤托出,詩人才能為他在世間申訴冤屈。
[4]這個牢籠是瓜蘭迪(Gualandi)家族的塔牢,烏戈利諾的慘劇讓這個塔牢得到了“餓塔”的名字。
[5]德·桑克蒂斯對此句的解釋是:“牢獄中唯一的窗是一個小孔,月亮的光芒從空隙中微弱地透進來,他那時佇立在小孔旁,以月亮作為計算坐牢時間的鍾表。”烏戈利諾相信中世紀一種迷信的說法,破曉時分的夢境是未來的鏡子,最為靈驗,因而烏戈利諾才會通過月光算出他們已經被囚禁了幾個月,隨後做了那場預示著他和他的孩子們即將遭受苦難的晨夢。
[6]烏戈利諾夢見的打獵場景是比薩吉伯林黨對他和他的兒子、孫子迫害的象征。盧吉埃裏大主教是獵隊隊長和主人,表現了他是吉伯林黨的首領。“狼和小狼們”,代指烏戈利諾和他的孩子們。比薩的三大吉伯林家族瓜蘭迪、西斯蒙迪(Sismondi)和蘭弗蘭基(Lanfranchi)被大主教鼓動,一起反對烏戈利諾伯爵。文中的“獵狗”是平民的象征,大主教也將他們挑動起來進攻烏戈利諾。夢中的打獵有具體的地點。“那座使比薩人望不見盧卡的山”在比薩東北部,名為聖朱利亞諾(San Giuliano)山,分隔開盧卡和比薩兩座城市,如果沒有這座山,兩個相鄰的城市就能看到對方。狼和小狼們跑到這座山上躲避獵隊的追逐,象征著烏戈利諾企圖逃往貴爾弗黨掌權的盧卡。
[7]德·桑克蒂斯認為,烏戈利諾說“父親和兒子們”是因為他看到狼和小狼們,總隱約覺得像他自己和他的孩子們,因此在講故事時不自覺地使用了人類之間的稱謂,說成了父親和兒子們。而“兩側腹肋上有被尖牙利齒撕裂開的、血流汩汩的傷口”則是他們將被敵人處死的預兆。
[8]從文中可看到,詩人將同烏戈利諾一起關在牢籠裏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孫子都描述成他的兒子。對此,注釋家有不同的理解。卡西尼(Casini)的觀點是:“figliuoli”(兒子們)這種稱呼可以在對子孫親密的家庭談話中使用。薩佩紐認為烏戈利諾因為在複述中喚起了父親對孩子們的疼惜之情,而不自覺地把兒子孫子等同,使用了“figliuoli”這個詞。根據“他們竟是在睡夢中渴望著麵包”可以推斷出幾個孩子都有同樣的噩夢:他們沒有食糧,飽受饑餓之苦。
[9]“我心中預感到的”是指烏戈利諾通過自己的噩夢和孩子們的哭喊聲,預料到他們即將被活活餓死。這種苦難慘絕人寰,令人潸然淚下。
羅西(Rossi)認為:“烏戈利諾在此處的停頓極為恰當,是序幕與劇情進一步發展的分水嶺。”
[10]大家都因怕噩夢應驗而恐懼。
[11]牟米利阿諾評論道:“父親的這一眼,將大家都沒講出的噩夢和送飯時間以及門被釘住的聲音都潛移默化地聯係在了一起。”
[12]德·桑克蒂斯說:“烏戈利諾此時已化為絕望的雕像。”牟米利阿諾認為:“他表達悲痛的方式一直是不作聲又不落淚的,甚至當孩子們一個個死去,直到悲劇終結,他才打破沉默。這樣的沉默是唯一能與這場悲劇的可怖相映襯的表現,悲壯而偉大。”
[13]小安塞爾摩(Anselmuccio)是烏戈利諾最年幼的孫子,他比詩中所寫的年齡要大些,為十四五歲。因為自幼父母不在身邊,烏戈利諾對他而言,更像是父親,因此他會問那句天真無邪又刺痛人心的話。德·桑克蒂斯評論道:“孩子那句令人潸然淚下的天真問話‘你怎麼啦’和烏戈利諾那沉默的目光,是整個故事中最令人傷心、最令人目不忍視的場景。”
[14]此句意指烏戈利諾悲傷地沉默到了第二次天亮,即整整二十四個小時。
[15]縱然陽光已經普照大地,但牢獄裏在白日也隻有一絲微光,烏戈利諾借此看到了與自己一樣憔悴和瘦削的孩子們的臉。他雖心痛不已,但又無力回天,出於巨大的憤懣和絕望,他用力地咬著自己的手。
[16]這兩句話采用了隱喻的手法。孩子們的話的深層含義是父親給了他們生命和肉體,他有權收回這些。
[17]指釘上門之後的第二天和第三天。
[18]波斯科說:“如果大地在此刻裂開吞沒了他們,孩子們就能從饑餓的痛苦中解脫,父親也就不用再經受目睹兒子們一個個死去的折磨。”所以烏戈利諾再一次將講述中斷,向但丁表達了對大地的怨恨、對命運的憤懣和感歎。在《埃涅阿斯紀》卷十中也可以找到表達類似意思的語句,在一場災難中,圖爾努斯說:“大地!你為什麼不裂開一道鴻溝把我吞沒呢?”
[19]與烏戈利諾囚禁在一起的一個兒子名叫伽多(Gaddo),雖然無法得知他具體的年歲,但可以確定他當時已經成年。當癱倒在父親的腳下即將斷氣的一刻,他無比自然地對父親喊道:“我的父親啊,你為什麼不幫助我?”在《新約·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中,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臨死前也說過與伽多相似的話:“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20]此句意在對但丁強調他所見證的淒慘景象的真實性。
[21]由於這句詩的意思相對模糊,不同的注釋家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被早期幾乎所有的注釋家認同並被現代大多數注釋家接受的解釋是,烏戈利諾不是因為悲痛,而是因為饑餓氣絕的。一部分注釋家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烏戈利諾實在受不了饑餓的折磨,死前終於吃了孩子們的屍體。法國但丁學家貝紮爾(Pézard)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看法,他尖銳地指出了詩人的目的不是營造恐怖氣氛,而是引起讀者的憐憫。
[22]烏戈利諾在講述的過程中,想起孩子們是如何悲慘死去的痛苦暫時壓倒了他對敵人的仇恨。當講完這段故事時,他對敵人的仇恨又席卷而來,因此如同野獸捕獲獵物一般凶狠地咬住盧吉埃裏的腦殼,同時“用斜眼恨恨地瞪著我”,如同防備其他野獸來搶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