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情歌者(2 / 2)

再說“飲食”,同樣是小說重要的敘事元素,正是從這個側麵襯托出劉平這個“沒有喊過疼,沒有叫過苦,沒有掉過淚”的“三沒丫頭”,“吃過特殊的苦,吃過大苦,吃過長苦,啥苦都不怕了”的堅忍性格。苦難、貧困歲月中,她不辭辛苦為夫抓藥,孤身一人翻越大山,用炮仗驅散野狼,不慎落入坑中,自己掙紮著在死神麵前逃脫;在出門乞討時不為了一點小利益而放棄作為一個女人的尊嚴,而是用真誠淳樸打動別人,得到救命的糧食,給全家人以生的希望。可以說,在生存麵前,劉平沒有失掉作人的準則,她讓我們看到了千千萬萬中國傳統勞動婦女的美德,勤勞勇敢、善良隱忍,是整個家庭,亦是整個民族超越苦難,走向幸福的保障。這美德看似柔弱,潤物無聲,實則強大,海納百川,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民族根性所在。在劉平身上,在她的生活中,讀者時時感受到這種力量的存在,這也是小說刻畫人物的著力點。

中篇小說作為文本長度介於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間的文體,自有其敘事上的優勢,既能在一定範圍內展開敘事,細致描摹,又不乏精巧的結構設計,對小說元素布局的藝術。一篇成功的中篇小說,其成功的因素在於故事、情節、敘述、語言、人物等等,似乎可以開具一個長長的單子,但是,這似乎又是一個無解之題,有時究竟如何之好,單就某一元素而言,都無法窮盡,總之是讀者感悟中的、渾然整體的好。杜樹人的這篇《劉平的生活》,總體看來,還是一部比較優秀的中篇,關鍵一點,通過敘事,將劉平“特殊的這一個”的形象塑造出來了,盡管她身上有些許不盡完美之處,但並不妨礙對她人性美德的頌揚,因為作者站在了人物生活的現場中,以她的性格邏輯、她的行為邏輯、事物發展的邏輯寫出了她真實的人生旅程,有可信的虛構,有對生活真實提煉後的藝術真實的再現,所以,讀來是感人的,是催人淚下的,可以喚起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的共鳴,共同緬懷物質匱乏、精神純淨的時代精神。

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說過,“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隻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隻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掃描小說《劉平的生活》,我們便不難發現,這是一部典型的描寫人生安穩的作品,它是那麼波瀾不驚,靜水深流。鄉村的日常生活,鄉人的家長裏短,痛苦幾多,歡樂幾多,真實而又世俗,一切偉大的、轟轟烈烈的東西與之相去甚遠。但是,這並不等於溫情之中沒有力量,“它正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它寫了劉平這一鄉村女子柔弱的雙肩,卻有著四兩撥千斤之力,讓她大放光華,普照人生,生生不息。也許,這篇小說並非十分的完美,在敘事上,在情節的組織上,在藝術技巧方麵等等,還可以看出一些斧鑿的痕跡,一些不夠高明的地方,但是小的瑕疵,沒有遮蔽住它的主旨,它寫出人生安穩一麵給人的啟示,它召示一種精神。無論是主人公劉平、邢軍、李成武,還是包括劉平的父母在內的其它次要人物,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堅強,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這精神使得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讀來真實感人,爆發出巨大的感召力,深刻的啟示力量,誰又能否認這同樣也是在表達“人生飛揚的一麵”呢?推而廣之,我們對於小說是不能求全責備的,也許,它能在生活的某一處,看到別樣的風景,別樣的人生,別樣的情懷,能點染成感人的文字,能別有洞天,能寫出生活的美麗的部分,就已經難能可貴,作為文學作品,它就已經完成了職責。可以說,小說《劉平的生活》為我們就完成了這樣一個例證,它對人世間溫情的歌誦,將悄然流淌,綿長久遠,滋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