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情歌者(1 / 2)

溫情歌者

文學評論

作者:曉寧

曉寧,本名王寧,文學碩士,二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供職於遼寧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研究和理論批評工作,發表文學評論二十餘萬字。

一方平靜的鄉土,一段逝去的歲月,一對平凡的夫妻,在作家杜樹人的筆下騰挪跌宕、千回百轉,竟然熠熠生輝,令人品味之餘不免唏噓慨歎,世間竟有如此奇特之姻緣,竟有如此博大之襟懷,竟有如此濃鬱之溫情,不急不徐,包容天下最淳樸卻最深刻的人性,著實令人感動!

細讀文本,便可發現作者進入小說的方式為:削剪一切枝蔓,直接進入故事,將最真實的人生推至讀者麵前,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令你無暇思量太多。這是一個有點不可思議卻又寫得入情入理的故事。十七歲的鄉村少女劉平難違父母之命,不情願地嫁給了無生活自理能力的革命傷殘軍人、並且雙親已逝的表哥——邢軍。這一場看似不協調、不公平的婚姻卻在當事者無私的重承諾講信義的胸懷、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之下竟然經受住了雨雪風霜的考驗、戰勝了苦難,成就了偉大溫情潤澤下的美麗人生。小說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物質貧窮年代,鄉村人心靈的澄澈與美好,忠誠與守信,恪守承諾為先,方才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後。劉平的父母明知邢軍的病情,女兒嫁過去得犧牲一生的幸福,但他們依然自己忍痛,嫁女兒過去;劉平雖然不太情願嫁給表哥,但看到表哥生活的艱難,有功於國家卻如此淒涼,同情與側隱之心令她甘願承受無盡的苦難,去做一個好妻子;村長李成武,這個在小說結尾才被揭出身份曾是邢軍的班長的人,同樣為了忠誠與信義而來無私地幫助邢軍一家,甚至答應了“借種生子”這一不情之請。邢軍在這樣的氛圍中,從懷疑、煩燥、忿恨,再為周遭的人所感動,終於拿起畫筆,找到自己人生的寄托,戰勝狹隘心理,開始平靜地、知足地看待生活,理解妻子、疼愛兒女。

從整個故事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到,屬於現實主義生活流的、傳統的寫實方式依然是這篇小說首選的藝術表現方式。這種方式重視故事,重視敘述,在構成藝術真實的場景中複原生活,從而提取生活的本質意義。而這個故事的主旨在於揭示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卻從不乏溫情,貧困年代的人們似乎更能堅守做人的尊嚴與良心,更能為他人無私付出,偉大之舉常常顯得舉重若輕。這裏是恬淡的鄉村,生活之水自然流淌,沒有劇烈的社會變革,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有的隻是生活中瑣瑣碎碎、磕磕碰碰,這為作者結構故事,推動情節,展現主題增加了難度,更考驗著一個作家的功力,即,如何於波瀾不驚之中提煉有效的情節,推進敘事,於合情合理的虛構中發揮小說這一文體的魅力,現在看來,作者構築故事的亮點有如下幾方麵。

中國有句古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劉平的生活》,寫一個普通鄉村女人的生活,寫普通人延續了千百年的尋常人生,固然離不開“飲食”與“男女”這兩個亙古不變的範疇,這個關乎人類自身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亦是文學向來永恒的主題,書寫不盡,常寫常新。

先說“男女”,這個劉平生活中最大的“心結”,可以說從開篇貫穿了小說始終。年紀輕輕的劉平嫁給了傷殘軍人表哥邢軍,邢軍由於身體原因,一直不能行夫妻之事,劉平內心的痛苦壓抑自不必說,邢軍同樣也受著折磨,甚至一度懷疑妻子與村長有染,而內心變態。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依然盛行的鄉村,邢軍覺得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顏麵盡失,同時又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後代,後又了解到自己和劉平近親的血緣關係,即使生出孩子也會不健康,於是,他親手設計了“借種生子”的一幕,荒唐乎?合理乎?小說沒有就此做過多的道德評判,也許彼時彼地,在劉平酒後的恍惚之間,這,也許就是一種合理的存在。孩子為殘缺的家庭帶來了生機,而這個多年的“心結”,終於在一對兒女因受不了同學的風言風語,以致縱火燒毀村長家的房子為高潮而最終爆發,劉平情急間砍下自己的小指,終於為自己一生唯一的“原罪”畫上了帶血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