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沒人貪了你的功勞(1 / 3)

恭親王臉色蒼白,看上去弱不禁風,不過就是這副身板,要承擔大清中興的重任。他是個喜歡享受生活的人,年輕時放縱慣了,曾經是京師有名的花花公子哥。但國破山河碎,愛新覺羅的姓氏是一個責任,讓他把心思花在國家大事上,大清的改製就是他一手製定的政策,十幾年來步履維艱,每走一步都有掣肘,有時不進反退,大清的祖製屢屢成為改製的絆腳石。

恭親王畢生都在倡導洋務運動,他位高權重,權勢遍及至六部的各個層麵,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已經不受他控製。因此被慈禧太後、同治皇帝猜忌,恭親王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放棄了部分權力,軍權已成他的心病,軍機處的輪流值守,他從來不去,亦不在軍隊裏收弟子,還保舉醇親王進入軍機處,就是向世人證明他沒有篡權的野心。

恭親王大力舉薦李鴻章,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一名漢臣,他相信他的眼光,文武雙全的李鴻章能夠擔負國家的重托。李鴻章不負重托,親自奔赴西方列國,遊說西方人到大清投資。加快了大清改製的步伐,如火如荼的大清改製,正在各地掀起洋務運動的巨浪,各種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十年之功終於看見一點起色,朝堂上對洋務派的質疑少了許多,連民間也知道大清隻有改製,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馬嘉理案子》就是對他和李鴻章的考驗,吃一虧長一智,洋務派簽訂不平等的賣國條約早已成為習慣,犯不著鑽牛角尖。恭親王提醒李國樓,說道:“李國樓啊!你做這個談判特使,要懂得分寸的把握。傅相大人雖說已經練出金剛不倒之軀,但批判的聲音盡量小一些,你別整得讓威妥瑪下台,這對我們誰都沒有好處。”

“下官明白,會讓威妥瑪收斂一些,下官善於使陰謀詭計,同樣道義上也能立於不敗之地。恭親王,下官有條妙計,能讓威妥瑪以後不能隻手遮天,以大清的保護者自居。還能進一步加快大清的對外開放,讓西方世界更加了解大清帝國,我們大清在西方人眼裏已經妖魔化,這對我們引進先進工業設施最為不利,人家不相信我們,要取信於人,不止靠銀子,還要讓人看見我們大清加快融入這個世界體係,按照西方人的思路采取變革的措施。”李國樓非常誠懇的說道,他還沒到權力的頂峰,再好的想法要付諸實施,隻能依靠恭親王和李鴻章鼎力支持。

就算他到達權力的頂峰,想實施改製,手下沒有一大批能幹又聽話的官員,也是一場空歡喜,這是靠時間積累人脈以及慢慢學會各種新技能,有了恭親王十幾年積澱,才有李鴻章長袖善舞的今天,將來才會有李國樓一飛衝天的機遇。

恭親王坐了一下午,依然興趣盎然,和李國樓交談心情愉悅,平時早就散會了,聽到李國樓又有好主意,饒有興趣的說道:“李國樓,你肚子裏的貨色還是蠻多的嘛!賣關子也一個接一個,快點說吧。晚上我還要主持一場涉外的酒宴,你有沒有興趣參加?”

李國樓搖頭道:“不好意思恭親王,我還沒有回家呢。我可不是大禹,家裏人都盼著我回去。我還是說正事,這次馬嘉理案子對我國教訓深刻,有一條就是和英國人溝通不暢,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威妥瑪的翻譯死了,人和人在一起都會有感情,威妥瑪早已失去外交官的理智,就想公報私仇,也不會冷靜看待問題,在坐的諸位也嚐到威妥瑪胡攪蠻纏的厲害了吧。我可以說若是威妥瑪權力更大一些,我們早就和英國人開戰了,所謂英國朋友威妥瑪,其實就是這場災難的禍根,他恨不能殺死雲南總督岑毓英以及雲南的大小官員,就要替馬嘉理一個人報仇。因為一件小事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在曆史上比比皆是。”

李鴻章捋須道:“嗯,你說得有道理,威妥瑪表麵上以大清友人自居,暗地裏就是想看見我國烽煙再起。這個人卑鄙無恥,枉費我還把他當做朋友,差點認人不淑,看我以後如何修理他。”

恭親王道:“傅相大人,先放下個人恩怨,這次威妥瑪替英國爭取到這麼多利益,暫時我們還要和這個人打交道,吃虧是福嘛。”

李國樓拂了一下胸口,感覺胸悶氣短,看來滿人早已沒有熱血男兒的血性,恭親王竟然說出這種話,連提升士氣的話也不敢講。恭親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賊,而他竟爾是鬼子六的門生,人生不幸,認錯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