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洋務派是洋人的死敵(3 / 3)

李國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內心盼望李鴻章和他鬥一鬥,誰勝誰負,尚未可知?緬甸、安南的獨立運動以後出了差錯,就能看出李鴻章的為人。李國樓不急,也不相信事情會一帆風水,他等著看更大的一出戲。

《馬嘉理案子》延伸出大清對外政策的變動,大局在下午的茶話會上製定出行動綱領,然後談到馬嘉理案子的本身怎麼解決?才能給來皇上一個交代,平息朝堂的眾怒,這個坑是洋務派自己挖的,恭親王、李鴻章麵上無光,一度成為朝會的批判對象,整天被貢院的學子痛罵,近段時間洋務派低調許多,就等著救苦救難的李國樓來指點迷津。

這一件事讓恭親王更加看重李國樓,灑然而笑道:“李國樓,適才本王開玩笑,別放在心上,男人嘛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寬廣點,這才活得長,個人恩怨就拋開,你的一舉一動,老百姓都盯著呢,滅口這種事就免了。”

李國樓尷尬的牽動嘴角,說道:“恭親王,下官別無所求,盡量少提。我早就放下,別人不讓我放下,時不時的提醒我一次,讓我徒呼奈何啊。”

菊花廳裏歡笑聲傳出,給緊張的工作會議帶來一絲輕鬆的氣氛。

許鈐第一個求教道:“李大人,你看馬嘉理案子應該怎麼辦?若是英國公使威妥瑪依然強硬,不肯修改這八項條約,我們回旋的餘地可就沒有了。”

許鈐自認《馬嘉理案子》他是最大功臣,是他從天津衛把即將回國的英國公使威妥瑪勸回談判桌上,而後《馬嘉理案子》的修改草案,也是他據理力爭,這才讓國公使威妥瑪讓步,才有了現在的一份條約草案。

李國樓上下打量許鈐,這是一名自負才情雙絕的舉人,買來一頂候補官的官帽,以後離開李鴻章的庇護,放任到地方上至少三品官,李鴻章很看重許鈐,是李鴻章第一智囊。但是這種人的腦袋瓜子豈能和他比,太差勁了。

“許先生,我倒要問問你,若是英國公使威妥瑪真的要回英國倫敦,一張船票就離開天津衛了,你從京師趕至天津,威妥瑪為何還在天津的公使館裏,他在等什麼?是誰給你的消息?你到現在還沒明白嗎?”李國樓搖頭輕歎,英國公使威妥瑪布的局,李鴻章竟然沒看出來,《馬嘉理案子》就是死了一個翻譯,沒有死一個英國人,探路隊也沒有財物損失。以這個借口讓英國參眾議會同意向大清開戰,英國人民也不答應,那是一個講西方民主的君主立憲製帝國。

“這······”許鈐眼神掃向李鴻章,李國樓的第一句話,就把他問倒了。威妥瑪賣了船票要離開天津衛,是內線告訴李鴻章的,而後是李鴻章下命令,讓他無論如何攔下威妥瑪,難不成是英國人故意為之。越想越有可能,總不能把矛頭指向李鴻章,許鈐張開大嘴,卻不敢說話。

這次同治皇帝發飆,是認為英國公使威妥瑪小題大做,把一件很小的事,無限放大至國與國之間的較量,這才直至現在還不肯簽訂條約。處理不當會讓洋務派失勢,《馬嘉理案子》變成朝堂上的一個風向標,變成政治各方勢力的一場較量,其中奧妙已經看出來,保守派落井下石,慶親王把矛頭直指李鴻章,要趕傅相大人下台。

李鴻章以退為進,含蓄的說:“以兵法來講,英國公使威妥瑪使出恐嚇戰術,回英國倫敦是一隻煙霧彈。但敵強我弱,不服軟不行啊。”

李國樓豈敢得罪李鴻章,再說恭親王就坐在旁邊,總要給傅相大人麵子,順著話外音,說道:“傅相大人看得透徹,明知半真半假,也隻能服軟啊。”

“嗯······”恭親王等人俱在點頭,嘉許李鴻章卓有遠見。他們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蚱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差事辦砸了,要損害一個集體的利益,豈能自抽嘴巴,再次修改合約內容。李國樓做談判特使,合約的核心內容不會變,略微修改一些條約內容,讓英國人稍微讓出一點利益,萬事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