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洋務派是洋人的死敵(2 / 3)

“多謝恭親王提醒,微臣沒有了解一個人就紙上談兵,差點誤國誤民,貽誤國家大計。臣沒有高瞻遠矚看得更長久,大清的長治久安需要和諧的社會。”李國樓臉紅脖子粗,連耳朵也紅得發紫,這次他料事不周,被恭親王很批一通。

像劉永福這種身處異國他鄉還拉出一支軍隊的人,做大了就是鄭成功,就是獨立的地方軍閥,對大清最多聽宣不聽調,表麵上認一個君父,還會不斷的伸手向朝廷要錢要糧。做小了無處立足就逃回大清,訴說身處海外還有一顆對大清的赤膽忠心,亦能加官進爵,被世人廣為傳頌。這種民族英雄不值錢,懷有異誌,最多就是一名梟雄,扯上民族英雄的虎皮,蒙騙世人的眼睛。

恭親王眯眼瞅著李國樓,想要看透李國樓是否會造反?滿清貴族階層使用漢人,第一個條件便是要是忠義之人,不忠不孝之人,絕不會在大清當官。李國樓父母離世,看不出對父母的孝順,隻能看李國樓對家庭成員是否照顧有加?李氏家族成員都出仕為官,還有就是做大商人,李國樓對家庭成員關愛有加,符合大清做官的標準。做派雖說和李鴻章不同,但大同小異,李國樓看起來符合接班人的條件。恭親王的臉色和善,李國樓的主張雖有瑕疵,但大局觀還是可行。瑕不掩瑜,對李國樓也要一分為二,有汙點的人,用起來才放心,再說他還埋了一顆釘子在李國樓府裏,一個永遠不會背叛他的人--西施--甄玉環。

恭親王挺喜歡李國樓,愛惜李國樓的才華,把李國樓看做最得意的門生,如今他的許多主張,也是抄襲李國樓的主見。這是洋務派的高明之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千千萬萬的洋務派攜手和舊勢力戰鬥。今天看了這份折子,恭親王一掃往日的陰霾,儼然笑道:“李國樓,你別自怨自艾,本王並沒有責怪你的意思,從這份折子的思路還是看到你的進步,隻要用人得當,操作起來簡單易行,做的隱秘一些就行了。本王第二條意見便是,多路進取,民族獨立運動,不搞一家獨大,要搞出多名獨立運動領袖,這對我們才有利。甚至在雲南邊陲開辦講習所,培養一批思想上親近我們大清的人,還要培養出一批指揮官,我們不能派員去指揮戰鬥吧,要是被英國人抓住了,就要鬧出國際爭端,豈不是雞飛狗跳,我們不是自打耳光嘛。”

恭親王繼續往下說,分為十條意見,大致的框架已經建好,決策人的主見就是高明。就是建立在李國樓的主張之上,再修飾一遍,就成恭親王的寶貴意見。

飯大慧、許鈐、張景天三名幕僚頻頻點頭,還在不停的記著筆記,這是洋務派的行動綱領,在這個框架下執行任務,天塌下來也由恭親王頂著。誰能想到出賣國家主權的洋務派是洋人的死敵,而且要以實際行動來埋葬殖民主義,要把安南、緬甸人民從水深火熱的殖民統治下解救出來。菊花廳的茶話會竟然演變成軍事會議,為明天的軍機處會議製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整理完畢議案,李鴻章順手從許鈐接過草案,歎道:“哎!我拿回去看看,明天當麵呈給皇上看一遍,再銷毀這份草案,沒事找罪受哦!”

李國樓深深的瞥眼李鴻章,如今國家政策都是李鴻章製定,無論好與壞都由李鴻章一個人扛著,權利讓一個人爭強好勝,大清在以李鴻章製定的軌跡發展。誰若想蓋過李鴻章一籌,就是李鴻章政治上的敵人。

翁同龢、張之洞與李鴻章不和,就是因為觸及到李鴻章的權威了,政治鬥爭想不站隊也逼得你表態。他想脫離李鴻章的體係,可是越陷越深,已經變成洋務派的喉舌,連大街上的百姓都知道他的主張。這次回來就和清流派、保守派大吵一通,不知是否會給他的仕途帶來災難?說到底洋務派的改製若是出了紕漏,李鴻章隨時會把他推出去息事寧人。他這次忠心耿耿護著李鴻章,若是沒有回報,反而落井下石,以後別怪他先君子後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