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帳篷裏,放滿一具具棺材,李國樓點燃一盞長明燈,看著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臉龐,眼淚撲簌簌流下。
利劍阿裏郎、箭頭楊琮、傅國重、絕緣、絕醒、何柱子、楊精衛、閆斌,這麼多戰友,安靜的躺在身前,這種心痛,無以複極,讓人泣不成聲。
為了軍隊的士氣,李國樓在眾人麵前還要控製自己的情感,表現出堅忍不拔的勇氣。但在無人的時候,已經快要奔潰了,如此重大的決策,由他一錘定音,而且向兵部隱瞞了作戰計劃。失眠症讓他夜不能寐,多少次想放棄花蓮鎮?
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若是沒有敢戰的勇氣,談何收複國土?他贏得了勝利,再大的傷亡也是值得的。
李國樓喃喃自語:“謝謝你們的信任,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是我帶你們來台灣的,等我回去時,一定把你們帶回去??????”
李國樓哽咽得說不下去了,獨自在靈柩前,替戰友守靈。
當一抹晨曦透過厚厚的雲層,空氣中的一絲薄霧漸漸散去,陽光照射在大地上。當群鳥從回到這塊祖國的熱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當一名名戰士站在祖國的土地上,迎接朝霞紅日,展現出傲人的英姿。
李國樓踏上高坡,俯瞰整個花蓮鎮,這麼多可愛的人付出了鮮血,才換來勝利。李國樓燃起鬥誌,舍家為國,拋棄了安逸的生活,還要繼續戰鬥下去,大清水師還有一場大戰,這一次他要把製海權奪回來,讓日本海軍知道,什麼叫堅毅果敢。為了祖國的寶島,中華男兒無懼死亡。
早上,李國樓與劉銘傳、李運捕、聶士成、羅世戴等人召開軍事會議,製定進軍方案。經過一夜的休整,眾人從疲憊中解脫,看上去神采奕奕。
李國樓的策略是兵分兩路,困死龜山的日軍,奪回日軍控製的琅嶠深水港。
從陸路攻打琅嶠,清軍主力交由劉銘傳指揮。
劉銘傳一副舍我其誰的霸氣,環顧周圍軍官,非常自信的撫須,李國樓不用他,還能用誰?
眾人對於劉銘傳的指揮能力,沒有異議,策劃琅嶠戰役的方案很快通過了。
李運捕帶領一萬多名番兵以及一部新武軍,用以牽製龜山的日軍。
卑東族土司羅世戴聽見李國樓要走,偷窺李運捕一眼,有些藐視年輕的李運捕,鼻腔裏發出一聲冷哼。
如今各路番兵皆聽令於李國樓,這一萬多名番兵皆是誌願兵,少數民族的頭領隻佩服李國樓,李國樓早已成為大清的神話。各路番兵戰死三千多人,也沒怨言,番兵願意為李國樓效死。
可見李國樓製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台灣民眾信任李國樓。可又有多少人認識李國樓的侄子李運捕?
李國樓心知李運捕不能服眾,但他要栽培自己的勢力,為將來打算,未來的新武軍一定要掌握在李氏家族手裏。所以趕鴨子上架,火箭提拔李運捕,李運捕已是副將銜。再說他也沒有要求番兵進攻龜山,最高指揮官是劉銘傳,李運捕隻是龜山防區的指揮官。
李運捕有高超的軍事謀略,花蓮鎮之戰是日軍策劃的戰役,李國樓是被迫做出反擊。花蓮鎮戰役規模如此之大,就是身處前線的李運捕發電報,點明清軍與日軍在花蓮鎮決戰,利大於弊,在平原地區大量殺傷日軍主力,才能讓清軍取得軍事上的優勢。
李國樓把所有兵力投入到花蓮鎮戰役,這才使得四千常勝軍固守在花蓮鎮,與日軍死戰。
事後,證明李運捕有戰略眼光,一戰就消滅了一萬二千多名日軍,日軍已經不敢與清軍爭奪屏東平原,放棄了這個糧食出產地。
李國樓好似沒聽見幾名土司的冷笑聲,犀利的眼神盯著羅世戴,說道:“我暫時離開這裏,是為了盡快打敗日本海軍。不把日軍的海上運輸線掐斷,這場戰役遙遙無期。我離開之後,諸位身上的擔子很重,希望你們精誠合作,團結在劉鎮台、李運捕身邊。以後,你們都是民族英雄,要為國家出力,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