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道帶領七百多名卑東軍,排好陣勢,從山洞裏魚貫而出,往山坡上下奔跑,他們已被日軍逼上了絕路,白天投降雖然傷亡巨大,但還有活的希望。
卑東軍衝至半山腰時,便豎起一麵麵白旗,告訴山腳下的清軍,他們是來投降的,請求清軍不要開槍。
山腳下便是數百米的地雷陣,要通過這條封鎖線,其實也有辦法。卑東軍勇士背負著一袋袋石塊,一麵往前走,一麵向前扔石塊,用石塊觸使地雷爆炸。這使得卑東軍速度慢下來了,山上的日軍發現了異情。
地雷一顆顆爆炸,卑東軍傷亡無幾,清軍沒有向卑東軍開槍,清軍已經看見白旗。反而是日軍從山上開炮,一顆顆炮彈準確的落在卑東軍中間,但頑強的卑東軍趴在地上,匍匐前進,至死也不肯回頭,鐵了心要去投降。
大佐阪田武岡氣得暴跳如雷,萬沒想到卑東軍會不戰而投降,急忙下令開炮,要把這支叛軍消滅幹淨。
日軍大出血,一口氣向前沿陣地發射了上百枚炮彈,可見日軍殺紅眼了,把炮彈花在無用的卑東軍身上。
硝煙四起,奔騰的煙霧,讓日軍炮兵看不清前沿陣地的情況。炮火十分猛烈,讓卑東軍死傷過半,陣地前沿留下數百具屍體。但卑東軍非常頑強,不顧傷亡,活著的卑東軍背著受傷的人,義無反顧的爬向清軍陣地。
康家道以身作則,背著一名受傷的卑東軍勇士,慢慢的往清軍陣地靠攏。前沿陣地前的卑東軍非常團結,至死也不願意拋棄傷員,情願緩慢的爬行,也不願意拋下自己的戰友。
劉明燈看著這怪異的一幕,頗為感動,下令道:“準許卑東軍投降,盡最大可能救治傷員。命令炮兵三營反擊,把日軍的火炮壓製下去。”
清軍的炮兵開始反擊,叢林中炮兵陣地脫去偽裝,露出一門門碩大的克虜伯大炮,向著敵人陣地開炮。清軍第一次大規模炮擊,瞬間邊讓排家崖的日軍籠罩在火炮之中。日軍無力反擊,日軍退守坑道內,一門門火炮也拉入山洞。
清軍對日軍這種戰術毫無辦法,很快便偃旗息鼓,敵我雙方一如既往的停戰,大家都有各自的優勢,誰都奈何不了對方。
逃入清軍陣地的卑東軍還剩下四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日軍的炸彈擊傷,傷員很快得到了救治。
劉明燈沒去慰問起義的卑東軍,更沒去看望受傷的卑東軍,他心裏還憋著一口怨氣。讓副將傅先楚全權處置“戰場起義的卑東軍”,自己跑到大沱河,前去接應沈葆楨。劉明燈是個恩怨分明的人,對卑東族人充滿厭惡之情,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卑東軍以殘暴著稱於世,可以說屠殺台灣數萬百姓,特別是殺害漢人百姓,大多數是卑東軍所為。
此時,日本在國際上的盟友,是美國人和俄國人,西方列強則是站在大清那一邊。雙方在談判桌前唇槍舌劍,對於台灣的歸屬問題,還沒有一個定論。
日本人依然抓住大清國書上謬論,以台灣生番是無主之地,來搪塞入侵台灣的事實,日軍不肯一無所獲的退出台灣。
英公使威妥瑪甚至在談判桌前,威脅日方談判代表,說英國要派海軍來調停這場戰爭,英國以大清的保護者自居。
這就是戰爭的複雜性,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英國人變成大清的盟友了。
日軍為了顧及國際形象,日軍部隊裏還有美國記者,在台灣還不敢為所欲為,要在國際上尋找支持者。
但在戰爭時期,卑東軍的血債也是日軍縱容所致,卑東軍隻是日軍手裏的一枚棋子,說到底殺害平民是日軍故意為之。
李國樓為了收買人心,盡快取得台灣地理上的主動權,把所有的血債算在日軍頭上。李國樓忍了這口窩囊氣,三令五申,不許殺害投降的卑東軍,這才使得劉明燈的建武軍接受一撥撥卑東軍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