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燈沒料到戰事如此順利,清軍勢如破竹,一戰就攻克盔甲集,傷亡不足百人。這最大的功臣羅世戴,理所當然成為他的座上賓。原本想滅掉卑東族的想法,也隨之煙消雲散。
劉明燈給李國樓發電報,把最新的戰果向指揮部報告,等待李國樓的回複。劉明燈對於攻克排家崖不抱希望,要用數千條生命才能攻克這道天險,這還是理論上的可行性。台灣兵源稀缺,建武軍消耗不起如此大的損耗。在原有的軍事部署中,建武軍就不打算攻打排家崖,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日軍。
排家崖有地理環境優勢,日軍固守於此,看似堵住了清軍前進的道路。但路是人走出來的,清軍可以伐木開路,繞過日軍駐守的排家崖。
台灣少數民族為了不讓清軍進入他們的領地,保住他們的領地,很少修路,就算有路,也是羊腸小道。還把道路遮蔽,崇山峻嶺更是不知路在何方?
但清軍為了開疆辟土,一麵打仗,一麵修路,隻有道路暢通,軍隊的補給線方有保障。建武軍在抵達排家崖之後,一麵開挖工事,一麵砍樹、伐木,在山間開辟新的山路。看架勢是要與日軍打一場持久戰,要把日軍困死在排家崖。
官兵挑著一筐筐泥土,搬運石塊、木料,沿著日軍的防線,在二裏之內,修建陣地。敵我雙方都在拚命的修建工事,可以看見山麓上的日軍也在挖土,這是打仗的先決條件,日軍已經把排家崖建成一座軍事堡壘。
山腳下都是忙碌的人群,四周插滿軍旗。數百名七八歲的小孩坐在一邊,手裏拿著錘子,叮叮當當敲擊著石塊,把大的石塊製成巴掌大小的模樣,這石塊就是用來鋪路的。
上千名包著頭巾的婦女挑擔,來來回回忙碌,整個排家崖沿線,就像一個巨大的兵營。
打仗就是打後勤,劉明燈大手筆,動員了上萬民夫,把四周的少數民族都招攬過來,要困死排家崖的二千日軍。
這是清軍最善於使用的一種戰術,名曰:鎖城。
清軍圍攻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南京),就是運用這套戰術。
隻要這條防線修建完畢,日軍同樣衝不出去。想要突破清軍的防線,日軍要用人命來填。日軍若是不能突破這條防線,就得不到補給,隻有消耗庫存,總有一天要吃人肉,直到全部餓死。
劉明燈對於這種戰術甚是喜愛,這次進攻時機把握恰到好處,日軍沒能收獲秋糧。就算日軍搶掠了一些糧食,存糧也不會多,等到來年開春,日軍就要忍饑挨餓,到時排家崖的二千日軍,就是二千具挺屍。
羅世戴已被同治皇帝冊封為卑東族“土司”,成為世人皆知的民族英雄,大清的邸報上,把羅世戴描繪得完美無暇,卑東人民迎來新一輪大解放。
自從羅世戴歸順大清之後,就看不見卑東百姓翻越玉山,沒有卑東百姓替日軍運輸給養,卑東百姓拋棄了留在排家崖的“卑東王子”羅世傑。
劉明燈顧布疑陣,好似要準備大舉進攻排家崖,每天十幾門火炮推出陣地,向日軍防線開炮。又把陣地前移,不斷的向日軍施壓,但就不投入大量兵力。
半個月之後,鎖城戰術初步告成,清軍在排家崖沿線,建立數道封鎖線,山崗上四十多座堡壘拔地而起。
此時日軍才幡然醒悟,玉山的後路被斷,排家崖已成死地,衝出去先要突破清軍布下的地雷陣。
而留在排家崖的七百多名卑東軍成為日軍眼中的雞肋,空耗糧食,日軍軍官紛紛向大佐阪田武岡進言,要讓這支卑東軍衝出去。一場陰謀在日軍中孕囊,七百多名卑東軍將迎來他們的末日。
劉明燈來到前線,親自察看地形,看著山脊上的日軍工事,獨自冷笑。他早就發現日軍工事的漏洞,隻是天時不對,這才沒對日軍下手。日軍坐擁天險,卻沒有把山上的樹木砍掉,自以為隱蔽在山林之中,沒想過是坐在火上麵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