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四,七七事變:戰爭全麵爆發(1 / 2)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個時間點,正史認為是中日戰爭全麵爆發的時間點。所以“盧溝橋事變”標誌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得到日本進攻北平,******問道:美國人怎麼說?

美國表示這是一次意外,日本不會進軍,望我們保持克製。

大戰就要爆發了。******望著北方說道:都盯著中國,怕中國崛起,離得這麼遠,有什麼好擔心的,美國那麼近,就都看不見嗎?都要被美國人玩死了。

美國,不都是歐洲人嗎?土著都死光了。

德國還是沒有給答案?******卻是問道。

哼,那群****以為我們才是英美扶持的對象,反而是像要跟日本人合作了。

都是想要我們亡!******恨恨的說道。

那麼北平就不能讓了,就是死,也要讓啃我們的人掉牙齒。

不,北平必須讓,這樣美國就沒有理由出兵進攻我們了。******說道:在怎麼不要臉,也不會不遵守自己定下來的規則。那樣我們還有一絲希望。

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也僅僅是談話,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去守衛北平。

29日,北平淪陷。******認定標誌著中國戰場美軍不會出現在這裏,毀滅東方的行動,由日本獨家進行。

也是時候反攻了,難道美國還會出手不成?******勸導著說道。

美國不出手,是建立在中國贏不了的時候。或者是說,中國把這些年積累的資源耗光後,才會不出手。******說道:現在也是沒有能力反攻了,東北養了這麼久,剛好肥了,這個時候上去,不是舔頓飯?

你是說拖著?

拖到歐洲打起來,中國才有機會跟著得到一丁點兒東西。

上次贏了,不是也很慘!

你不懂,戰爭會死很多人的,那些變成無主之地的遠比來剝削我們好,這樣才會有點機會。

是你不懂,沒有人他們去剝削誰,正是因為那些無主之地,上次贏了後,我們才更倒黴。******說道:你要等到蘇聯,歐洲卷入戰爭後在回首打擊日本?

總比歐美先動手滅了我們在打要好,不會讓第二個美國出現的,你明白了沒有。

可是日本要是在繼續下去,就不一定在打的過了?

所以,要把日本陷入戰爭中。

讓蘇聯出手?

蘇聯也不傻的,隻能是我們出手了。******也是陷入困境中,弄到這個時候,怎麼會歐洲還是沒有打起來,不得不是要考慮出手對付日本了。

隻是北平******認為這是美國最後一次出手,在下去,對美國來說已經是沒有意義了。而日本沒有美國支持,自然不會在大規模進攻,應該會是相互準備,好等歐洲爆發後,在做打算。

“七七事變”最初,隻是日軍在華北所製造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軍事摩擦。但這場摩擦,最終卻演變成了中日之間的全麵戰爭。那麼,其具體演變脈絡,究竟是怎樣的呢?

先來看中方高層的判斷與決策。

事變當天,******在日記中寫道:“彼將乘我準備未完時,逼我屈服乎?抑將與宋哲元之為難乎?迫使華北獨立乎?”顯然,蔣並不認為日軍此舉旨在對華全麵開戰。當時,駐華北日軍總數不過6000餘人,宋哲元之二十九軍及地方保安部隊的總兵力約在10萬上下。這種力量對比,是蔣傾向於認為日軍旨在製造第二個偽滿洲國而非對華全麵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回應,蔣決心顯示中方的堅決立場,以強硬態度阻擊日軍的陰謀。所以,在7月13日,蔣通過電報向宋哲元如此交底:“中早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同時計劃借機讓中央軍重返華北。7月17日,蔣更在“廬山談話稿”中宣稱:

“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嚐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隻有犧牲,隻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隻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隻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不難看出,上述談話,既是說給國人聽,更是說給日本當局聽,是在告誡日本當局,若繼續企圖以盧溝橋事變來製造第二個偽滿,則將觸及中國的抗日底線,必將引起中國的武裝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