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衛軍以重甲步兵為核心,跟隨一夥夥的重甲步兵在敵軍軍陣穿插推進。在重甲步兵與火箭炮兵的配合下,藤原氏門衛軍終於要崩潰了。藤原氏門衛軍竟然逐漸被宋日聯軍分割包圍,傷亡慘重。
藤原氏門衛軍崩潰後,一支騎兵護衛著藤原果果撤出戰場,但是後路已經被七梢炮給堵住了,七梢炮不間斷地發射霹靂彈,讓藤原果果不敢冒險從後路衝出。於是隻好朝左翼丘陵地帶的樹林逃去,而薛奕則率領鐵騎兵緊追不舍。
整個京畿平原到處都是亂兵,韓存寶也不理會,任由他們逃散,宋日聯軍有序地向浪速城推進。隨後,清源武則成功招降了浪速城。
三天後,蘇軾與薛奕率領五千大軍進入平安京,白河天皇親自出城迎接。一手拿筆,一手拿刀,讓蘇軾更具有吸引力了。蘇軾剛開始達到浪速城港口時,還沒有人知曉,然而,京畿大戰後。蘇軾便搶了薛奕的戰功,整個日本都知道是蘇軾率領大軍平定了藤原氏的叛亂。
從文名上說,蘇軾可以和唐朝的李白比肩。然而,此時此刻,蘇軾的名氣已經超過了李白。李白隻有一個詩仙的名頭,而蘇軾是大宋的禮部尚書,出將入相。與曆史上落魄的蘇軾相比,現在的蘇軾在政治上的成就已經超過了他在詩詞上的成就。
蘇軾進入平安京,不僅僅是平安京萬人空巷,整個日本都萬人空巷了,許多日本文人聽聞蘇軾之名,紛紛從日本各地湧往平安京,隻為能夠親眼看一看蘇軾。
半個月後,趙頊收到了蘇軾的奏本,奏本中對日本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包括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地理環境,日本的文化等等。趙頊隨後把這個奏本交給了文明學府,讓專門的研究人員進行審核研究,以便製定對日本國的外交國策。
對於日本,因為來自後世,趙頊沒有被現在的宋日友好,宋日幾乎成一家的局麵所迷惑,趙頊對日本的防範是來自骨子裏的。趙頊一直在想曆史上的元朝,為什麼會征戰日本失敗?一番分析之後,趙頊大概知道了原因。這個原因和軍事技術,軍隊的士氣等沒有關係,也和日本所謂的神風沒有關係。
事實上,元朝征討日本,開始是勝仗不斷的。日本武士式的軍隊太落後了,對集團式的戰術根本沒有概念。當麵對元兵時,日本武士單打獨鬥式的械鬥,根本無法戰勝元兵各兵種配合,集團式的作戰。元朝征討日本失敗的原因,和征討交趾、爪哇、占城失敗原因是一樣的。根本原因是打仗時搶不到東西,海外各國地廣人稀,物產貧瘠。搶不到東西,也就意味著出征的大軍無法獲得當地的補給,意味著這場戰爭無法為大元朝廷帶來財政收入。以戰爭掠奪為財政來源的元朝,自然也就沒有了後續的財政力量支持他的征戰。
現在的大宋則不同,戰爭掠奪的不是直接的財貨,而是自然資源,是土地人口礦產。大宋軍隊的背後是追隨而至的商人地主百姓,是大宋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占領一片土地,都要進行開發,自己生產財貨。
在趙頊思考如何加快發展速度,實現中華文明的突破之時。日本和大宋變法開始的時候一樣,也著手遷都了。白河天皇決定把都城遷往關東的奧羽國。比起趙頊的急躁,白河脾氣更糟糕。奧羽國現在還不是日本的國土,駐兵在關東防禦奧羽國的安培氏已經聯合奧羽國反叛。在曆史上,這場反叛持續了十二年,分別稱為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平定這場叛亂的源義家父子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最後建立了日本第一個幕府統治——鐮倉幕府。
不過,蘇軾很樂意白河遷都。日本是一個崇拜強者鄙視弱者的國度,普通日本百姓一直想逃離日本這個狹隘的島嶼,宋日貿易日益繁榮之後,很多日本人背井離鄉,跑到大宋謀生活。
蘇軾上呈給趙頊的奏本,就日本國民的心裏進行了闡述,指出日本百姓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島民,由而產生了極度自卑而又極度自傲的矛盾心理。這個心理狀態是一個導火索,如果日本仿照大宋變法改製成功,逐漸走向強大後,很可能會對大宋構成威脅。唐朝時,日本出兵支援百濟,對抗大唐就是一個例子。
要改變日本百姓的心理狀態,就得讓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生活在蠻荒而貧瘠狹小的島嶼上的島民。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宋人,認為日本島嶼是大陸的一部分,讓宋日兩國百姓能夠自由地往來宋日兩國,自由地通婚。這樣的話,就能消除日本的畸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