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進兵爪哇(1 / 2)

蘇軾的方法,其實就是儒家教化百姓的一般做法。趙頊想到契丹人、黨項人不就是這樣融入漢族,在元朝之時被視為漢人的嗎?最後,趙頊肯定了蘇軾的提議,並敦促政事堂盡快將登州的十萬戶百姓遷往日本,幫助日本在關東平原建造新都。同時,也讓政事堂製定和完善新法,讓遷來大宋的日本百姓得到和大宋百姓同樣的待遇,讓他們能夠融入大宋。

一個月後,完成了削藩建縣改革的白河,便裹挾日本大名,帶著十萬軍隊,百萬百姓,啟程前往關東。日本這兩年從大宋采購了許多大海船,一方麵讓日本自己的海運貿易,一方麵也是為籌建和大宋一般的遠洋水師做準備。而此時,這些海船,全部都停靠在浪速港口,把十萬大軍,百萬百姓,無數的糧草,全部裝船北運。

日本原來有四百萬人口,經過這兩年的發展,人口規模增加迅速,兩年間便增加了一百多萬。這讓白河興奮不已,不過有近百萬去了大宋。這又讓白河很擔心。但隨著趙頊同意遷徙十萬戶大宋百姓到日本,白河又興奮起來,原本因為宋人不願意落戶日本,所以還得去大宋度種。現在有近百萬的宋人要落戶日本,白河不得不興奮,這百萬人的到來,日本的人口結構都將改變,日本將徹底擺脫蠻荒狀態,將不再矮小。

如果在後世,幾乎改變人口結構的移民,日本肯定會視為亡國。然而,這個時代,這個文化環境下,日本不僅沒有亡國的概念,還為日本能在未來的日子裏擺脫蠻荒而興奮起來。

公元一零七三年,黃元三七九零年,熙寧六年,七月二十日。

日本那邊要籌建新都,自然也需要大量的糧食,特別是十萬戶大宋百姓遷徙到日本以後,白河要安排這十萬戶百姓,也少不了糧食。不過,白河為了維持宋日的友好關係,知道大宋糧食緊張,也隻好自己勒緊了腰帶,出售了一些糧食給大宋。

來自日本的大米在上京黃埔港口一靠岸,趙頊便下令南征。趙頊這一批是第二批,三十萬邊防軍已經運去了三佛齊。駐淩牙州的內閣首輔章楶發來奏本,南洋大戰就要開始了,請求趙頊盡快南下,並帶來糧草補給。

“我已經六十歲了。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官家得勝歸來。”曹太後淚眼朦朧地說道。

趙頊跪伏在地,向兩宮太後磕頭後,說道:“孫兒不孝,不能給聖母娘娘慶壽了。”

“官家有這個心意,姑姑她就很高興了。國事為重。官家要多保重。”太母娘娘高太後哭泣道。

“是,孩兒明白。”趙頊回答道,又轉而再一次叮囑攝政王皇太弟趙顥道:“顥弟。朕南下遠征之後,大宋就交給你了。朕給你講的,你要牢記。須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的道理。隻要咱們兄弟齊心,才能讓大宋民富國強。”

隨後,趙頊又向老婆們,孩子們告別,向弟弟和姐姐們告別。趙頊的大姐嫁給了王冼,王冼曾經和蘇軾等人一起編撰過詞典,在大宋素有才名。不過此人,風流成性,趙頊幾次看到大姐黯然流淚。為此,趙頊還訓斥過姐夫王冼。

因為是駙馬,根據大宋祖製,宗室是不能出任官職的。所以,雖然王冼也參與了詞典的編撰,可是成名並且一路獲得提拔的是蘇軾、佛印,沒有他王冼。所以王冼時常遷怒大姐,並且自暴自棄,沒有想著進文明學府研究學問,也沒有想過自己辦個作坊。

這一次,趙頊特意把王冼帶去遠征,任命王冼為第一書記官,專門跟在趙頊身邊。事業與家庭有的時候,真的很難兼顧。趙頊融入這個時代,進入角色之後,也盡量多花點時間在家人身上。把王冼帶走,也是希望大姐能夠長命一點。因為在曆史上,大姐鬱鬱而死,宋神宗給大姐複仇,把王冼也弄得氣結而死。現在的趙頊,可不希望曆史重演。

王冼是個人才,在以前那個趙頊的記憶裏,大姐在小的時候是對他最好的。讓大姐和王冼分開一段時間,平息一下他們之間的矛盾,或許要好一點。

經過食品作坊加工過的糧食已經全部裝船,沈括主持了這次出征儀式。這一次出征,趙頊要沉重的多,畢竟能否打下印度地區關係到大宋的國運,和第一次出征交趾是完全不同的。雖說按計劃,這場戰爭在三年內結束,不過,趙頊知道,要穩固大宋在印度地區的統治,沒有十年時間根本做不到。而打下印度地區後,還可能繼續對天方世界用兵,趙頊琢磨著自己有可能十年都沒有時間回大宋回上京。與政事堂眾大臣一一告別之後,趙頊與珍妃孫尚芳一起踏上了龍舟,啟程南下。

本來趙頊不願帶孫尚芳南下的,最後考慮到孫尚芳和其它老婆們不合,也不像其它老婆們一般有自己的事業。貴妃李佩玲在經營天下第一樓,向皇後、朱妃、陳妃在經營光明館。有了事情做,才不會胡思亂想,無所事事。另外,兩宮太後也要趙頊帶個妃子南下,生活上也好有個女人照顧。畢竟很多事情女人比太監細心。事實上,照顧趙頊的李向安,幾乎成了趙頊的秘書,生活上的事情,趙頊都習慣自己做,不願李向安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