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中華帝國(2 / 2)

國號帝都都確立後。各國又商量起各國的版圖,確立各國的疆界。耶律洪基見趙頊把印度都劃進了大宋,他不甘落後一般,把整個歐洲都劃進了大遼。而西夏李秉常則把整個天方世界都劃進了西夏。趙頊把印度劃進大宋,是真的要打下印度地區。而耶律洪基和李秉常則完全是湊熱鬧了。他們自己也知道,那麼一個廣大的諸國林立的地區,不是他們能拿下的。不過,他們沒有想到,從此之後,他們嚐到了西征甜頭,因為擄掠西方諸國,就像進自家菜園摘菜一般。

宋遼夏三國的邊界,則維持現狀,確立界碑,不能再拿以前的疆土說事。

其它各國見遼宋夏三國劃得痛快,看到那遼闊的版圖,也加入了進來。高麗最是無奈,他夾在各個大國之間,不能動彈。大遼不吞並他,他已經覺得很幸運了。所以在耶律洪基讓王運劃版圖之時,王運識趣地沒有去染指高麗夢寐以求的長白山地區。

日本把蝦夷(北海道)、窟說部(庫葉島)劃進了日本版圖。大理把蒲甘和印度的東北角劃進了大理國的版圖。交趾則與占城瓜分了整個真臘吳哥王朝,交趾取得北部,占城取得南部,商量好邊界,各自攻取。三佛齊識相地將被朱羅國占領的迦托訶(吉隆坡)整個地區讓給了大宋,但是卻把渤泥國和爪哇三國都劃進了三佛齊版圖,也就是三佛齊將占有後世的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爪哇島三大島嶼。

邊境劃定後,各國紛紛表示,在華夏諸國各邊境取消駐軍,駐軍一律放在外部邊境。接著又商討各國的貿易條款,百姓的流動問題,度量衡以及交子的統一使用問題,共同的語言文字問題。

在百姓的流動問題上,各國以自己國內百姓過少,禁止百姓流向大宋。不過,卻要求大宋不得幹涉大宋百姓流入他們國內。趙頊同意了這個要求,但表示若是大宋百姓要回來,各國不得幹涉,大宋百姓流入各國後,各國不得苛待大宋百姓。

各國紛紛表示同意,在土地問題,賦稅問題上,都表示善待流入的大宋百姓,不對流入的大宋百姓征收人丁稅和勞役兵役,但農稅和商稅不得例外。

在得到各國不會幹涉大宋百姓的遷徙權和自由權之後,與各國共同簽署並製定各國百姓流動的條約。

在度衡量問題上,各國都采用大宋的。但對於標準,要重新確認,並製定標準的度量衡儀器,儀器放在天京。語言和文字,自然也使用漢語漢字,漢語和漢字作為中華帝國的官方語言文字。畢竟大宋的文化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確立漢語漢字作為中華帝國官方的語言文字之後,趙頊十分高興。同意分別贈送十萬套包括儒家經典在內的書籍,以及資助十萬貫資金在各國興建圖書館。各國要求大宋派出佛教僧侶到各國傳教,加強佛法道法交流,光大佛法。這一條趙頊也答應了。所有有關文化輸出的各國要求,趙頊不僅都答應了,還提供人才資金的支持。

各國得知蘇軾要去日本做友好訪問時,紛紛要求蘇軾也要去他們國家一趟,說是要平等對待。蘇軾的才氣名氣實在太大了,最後因為蘇軾出訪的先後問題,各國竟然爭得麵紅耳赤。最終還是讓蘇軾自己決定出訪各國的時間先後。

一連十天,在天下第一樓,各國就中華帝國盟約的細節款項,一連商討了十天。在軍事行動上,甚至也要求諸國一致。

軍事部署一:各國就朱羅國東侵之事作了討論,決定由大宋、三佛齊、大理、交趾、占城五國共同出兵討伐朱羅國、爪哇三國、渤泥國、蒲甘國、真臘國,在三年內要完成,以確保中華帝國南部地區無戰事。

軍事部署二:大宋、日本、高麗、大遼四國組成聯軍,掃平北方的黠嘎斯、斡朗該、女真、蝦夷,在三年內完成,確保中華帝國北部地區無戰事。

軍事部署三:大宋、西夏兩國聯軍,確保黃頭回紇與青唐吐蕃順利並入大宋,陳兵西部邊境,為大規模西征作軍事準備。

在經濟上,各國在遼國的鼓動下,要求大宋增加歲幣,歲幣至少得翻一番。趙頊以歲幣並沒有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任何好處表示拒絕。

趙頊並沒有拒絕到底,而是采取了折中的手段。歲幣改名經濟援助,不再由大宋直接提供給各國,而是由大宋每年直接提供給中華帝國政事堂提供三百萬貫資金。各國可就具體的國內建設項目向帝國政事堂申請援助。

大宋每年給北遼的歲幣是五十五萬貫,給西夏的歲幣是二十七萬貫,給大理、交趾、日本的歲幣分別是十萬貫,總共起才一百多萬貫,現在大宋交三百萬貫給帝國政事堂,歲幣總額差不多增加了兩倍。同時,也加強了中華帝國政事堂的作用。其它各國對這個方案紛紛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