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中華帝國(1 / 2)

“華夏聯盟,這個名字不好,待會兒大食人還以為我等就是一個部落聯盟呢?堂堂華夏諸國,怎麼能被視為一群部落?”耶律洪基不滿意道。

趙頊真的被震住了,因為這些華夏觀念,完全不能用後世的西方民族主義國家的觀念來理解。許多穿越,穿越後用的都是西方民族主義國家的那一套觀念,最後統一中國。可以想到,那樣的一套觀念,豈不是要把華夏各族變成漢族一家?

那種思維根本不是華夏大一統的思維,而是法西斯種族滅絕的哪一種套路。好端端的一個兼容並蓄的華夏,變成了一個狹隘短視專製的大漢族主義。那種法西斯的西方式的提升民族仇恨的邏輯在古代中國根本行不通,穿越者真的要通過那樣的方式一統中國,隻有失敗,隻有遭到包括漢族在內各族百姓的反抗。

從曆史也可以看得出來,元清兩朝,能夠鞏固統治,好善待各族是分不開的。明朝、民國推翻這兩個朝代後,也沒有搞民族清洗的那一套。明朝仍然善待各族,民國則是五族共和。可見,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潮進入中國後,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麼深,甚至顛覆了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曆史的認同。

“華夏佛國如何?”明覺大師建議道。

“不好。”耶律洪基依然搖了搖頭,接著開口說道:“就叫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趙頊吃驚地大叫起來。

“熙寧,怎麼樣?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好?你看,華夏各國,遼宋皆稱帝,其它各國雖未稱帝,但在自己國內,恐怕帝號不知道加了多少。既然都稱帝了,何必隱藏。這個國號自然是帝國。不過,以帝為國號,不能彰顯華夏。因此加上一個中華。中指的是中央帝國,華指的便是華夏,意思就是中央華夏九大帝國。簡稱:中華帝國。”耶律洪基解釋道。

耶律洪基顯得很得意,在他看來,這樣的解釋,正好表明他精通漢文化。這是耶律洪基在賣弄學問了。

“很好。就按大康帝的意思辦。”趙頊一副以耶律洪基馬首是瞻的樣子。

“好,哈哈哈。”耶律洪基高興地笑道,接著又說道:“既然有國號,就得定國都。定在大遼的析津府吧,改幽州為天京,作為中華帝國首都。”

“這個不好吧?難不成各國君主都要搬到幽州去?”李秉常好笑地說道。

如果按耶律洪基這個做法,豈不是九國變一國?那算什麼?九個皇帝,怎麼可能?

“不。大宋的政事堂製度很好。改動一下就可以用。在天京設政事堂,九國各派一名使節,常駐幽州,就叫使相。若各國有糾紛,當依照會盟盟約規定由九國使相商議表決處理。若有裁定,各國不得違背,不然其它各國共伐之。”耶律洪基解釋道。

耶律洪基說得好聽,但是中華帝國帝都在遼國境內,這不等於遼國在外交上控製了其它各國嗎?耶律洪基打得一手好算盤!

“熙寧,你覺得這個法子如何?”耶律洪基問道。

耶律洪基可以不在乎其它各國的意見,但是趙頊是否同意,那就關係到這次會盟的成敗了。耶律洪基不是那麼簡單的人,他吃定了趙頊會同意這個法子。

“就按大康帝的意思辦。不過,既然大康帝是仿照我一手創立的政事堂製度,那麼天京的政事堂製度應該怎麼設立,我不得不說一說了。”趙頊先是同意了,接著又希望能具體的製度上抵消帝都在遼國境內這個劣勢。

“熙寧盡管說,我等再討論就是了。”耶律洪基高興地回應道。

“政事堂九大使相由各國所派,自然可以。但是宰相與執政該由哪國使相擔任,無論是哪國擔任,都不太公平吧?不如這樣。使相可以由各國所派,但是宰相與執政必須由幽州人自己選。幽州城可以劃出來作為九國共有的都城,宰相與執政由幽州城百姓自己選。作為對遼國劃出幽州城的補償,中華帝國帝都的運行費用,遼國就不必出了。”趙頊安排道。

“這個我讚同。幽州既為帝都,就不能隻屬於遼國。幽州劃出來後,由天京政事堂直接管轄。各國上繳供費,讓天京政事堂自行招募軍隊,任命官吏。”李秉常讚同道。

“好,就這麼定了。”耶律洪基下來決心說道。

對耶律洪基來說,即便是幽州城劃了出來,幽州城的百姓也是原來大遼的百姓。選出來的宰執也是原來的遼國人。遼國不會吃虧。

接著,遼宋夏三國君主一致決定:幽州改名天京,定為中華帝國首都,每年各國上繳十萬貫帝都運轉費用。帝都自治,不屬於任何一國。帝都隻能招募一萬軍隊,作為守衛帝都的軍事力量。帝都除了治理幽州城以外,主要是裁決各國可能的糾紛,保證各國在經濟軍事上目標一致。

隻要宋遼夏三國同意了,其它各國沒有不同意的。實力就是一切,這個會盟,他們也隻是來湊數撿便宜的,話語權也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