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動力所在(2 / 2)

不解決糧食問題,奢談工商業的發展是不實際的。如果隻是按王安石提出的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那麼精耕細作下的農業,根本無法為工商業提供更多的商品糧。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農業革命。

西歐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出現了一次農業革命,西歐的人口規模迅速上漲。為接下來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商品糧,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就不是將更多的廉價勞動力送進工廠,而是送進地獄。

西歐的農業革命是事實存在的,主要是發現美洲後,引進了美洲的高產農作物。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使得糧食產量大增,使得有了足夠的商品糧滿足工業的發展,使得可以用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

占城稻也是高產農作物,宋朝的富有,從根本上說,是占城稻的引進,使得湖廣熟天下足。這樣的農業革命,促進了宋朝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宋朝工商業的發展。然而,僅僅是這一種高產農作物,顯然無法將農業革命推向頂峰。可是,現在的大宋也無法取得美洲的高產農作物。

農業革命的問題,大宋因為中土比起海外土地富饒產生的內向文化問題,這兩個問題才是製約大宋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業革命,就不會有商品糧支持工商業發展,沒有農業革命,就不會有廉價的勞動力進入作坊。

而如果不能讓大宋對海外的土地充滿渴望,就不能改變大宋內向的文化問題,不改變這種內向的文化,華夏文明就不會持續推行海外開發,繼而滋養華夏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邁進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而趙頊的壽命是有限的。

最初發行交子,設立櫃枋,隻是為了能夠從地主豪族手中取得財富的支配權,進而通過借貸推行青苗法,通過借貸讓大宋能夠負債運轉。最初設立四大學府,也隻是為了安置那些被裁汰的官員。當時,所有的想法都隻是為了解決大宋的三冗問題。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個體係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大宋的三冗問題,而且推動了大宋的快速發展,其速度出乎趙頊所料。

櫃枋集中了人力和物力,讓趙頊能夠花錢辦大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建起了一座龐大的都城,開發了流求和湖廣。四大學府的建立,帶來的成就更是讓趙頊吃驚。

大宋的軍隊是由衛國學府的畢業學子組成的,這是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軍隊。可以說是近代化的軍隊。

近代軍隊不是以什麼思想為核心的,而是大量受過教育的士兵與軍官為核心的,如此才能有足夠的組織力。

簡單來講,古代的軍隊真正的軍人隻有職業化的軍人,在歐洲就是騎士、貴族,在中國就是世襲的軍戶將門,在日本就是武士之類的階層,而主要構成軍隊的主體則是農奴、佃農、農民等。這樣的完全依賴主將,頂多依賴各級軍官組織形式。如果主將或者低級軍官傷亡,則部隊很容易崩潰。因為軍官傷亡過多,或者主將戰死,軍隊就失去了組織,進而崩潰。

四大學府的普及義務教育,雖然不是做到了完全普及,但規模大龐大,依然為軍隊帶來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兵員。受過高等教育才會有超出金錢和權力之外的國家理念,進而為教習製度,控製軍隊提供了基礎。

四大學府帶來的最大的好處來自於技術發明。為了獨立於朝廷之外,四大學府能夠自己養活自己,養活龐大的學員,就得自己賺錢。讀書人怎麼賺錢?技術分紅。

四大學府成功地將作坊與四大學府綁在了一起,四大學府不再是一個讀書的地方,而是一個科研機構,教學任務都被下放到四大學府分府了。四大學府則由各個研究院組成,針對社會上各個行業進行研究,改進工藝技術方法等,然而通過作坊迅速實現生產。

而根據趙頊的規定,凡是獻獨到工藝技術者,都有機會進入四大學府,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民間百姓,還是作坊裏的工匠,隻要有超人的技術,就有可能直接跳過從蒙學到大學漫長的讀書拚搏生涯,直接鯉魚躍龍門。

從司馬光統籌改進活字印刷術開始,這股力量就不斷壯大起來。這不僅打破了祖傳技術這個傳統,也打破了個人搞發明在財力上的短項。

實際上,在十九世紀以前,技術發明還停留在工匠手藝的層次上的時候,很多工藝技術是沒有技術瓶頸的,相當簡單。有相當多的工藝技術,比如秦朝的不折不鏽的銅劍,即使後世的美國都做不出來。關鍵點,就是一個是手工業,一個機器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