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開始,中國的疆域基礎被定了下來。這是一個直到後世,仍可以用最少的耕地養活最多人口的土地。中國周邊的其它土地,即使開發了,所帶來的社會財富仍然低於中土所得。中土開發早,時間長,水利設施健全,地大物博。
如果不是絲綢之路,很難相信,漢唐會吞並西域。如果不是少數民族當政,很難相信,草原東北和青藏地區那樣的苦寒之地,能並入中國版圖。
古代中國之所以不會主動對外擴張,根源就在於沒有哪一片土地在富饒程度上能和中土相比。西班牙、葡萄牙最初大航海,不是為了宗教、商貿,而是為了生存,狹小貧瘠的土地,讓他們不得不去謀求新的出路。他們四處殺戮搶劫,不過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本生產不出什麼好東西。
古代中國,需要的不是對外戰爭搶掠,需要的是和平,然後好好地經營自己家的土地,隻要好好經營,所獲得的財富比起戰爭掠奪要多得多。沒有哪一片土地能讓古代的中國人產生強烈的渴望,以種植為根據的古代農業社會的中國,是不會企圖獲得海外土地的。這就是元朝為什麼海外擴張,攻打日本、南洋失敗的根源所在,這就是元明清三朝為什麼不吞並周邊落後弱小的國家的根源所在。
當元明清三朝一統華夏後,他們要做的是穩定社會秩序,推進內部的發展,而不是對外擴張。更不會是海外擴張,甚至禁止國民移民海外。這不是封建統治壓製的問題,而是移民海外除了流失人口外,不會對國家有任何經濟上的好處。
中土優越的地理生產環境,與海外貧瘠蠻荒的土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趙頊執意擴張海外,開發流求、湖廣地區也就算了,但是對南洋用兵,就過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策劃了流求開發的範純仁後來會堅決反對趙頊的原因。
開發流求和湖廣,成本過高,水網密布,瘴氣、叢林,所有這些耗費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如果再開發南洋,那足於讓大宋迅速敗亡。與其花巨資開發海外,還不如好好經營中土。雖然王安石等人出於情感上的原因,沒有站出來反對趙頊,但是他們對趙頊失去皇位,也沒有支持趙頊同那些反對者作鬥爭,這就是原因。
趙頊奪回皇位後,王安石沒有反對趙頊,而是轉移了趙頊的注意力,提出了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好好經營自家的土地。十年大治下,所得到的社會財富比起海外擴張不知道要強多少。
趙頊被王安石說服了,開發金州和澳洲的規模明顯縮小了,沒有再像開發流求一般,動手就是兩百萬人口的移民。兩百萬是一個什麼概念?兩百萬百姓移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大得驚人,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周邊小國,一國的人口才四百萬情況下。如果不是商盟櫃枋的支持,不是交子的發行,櫃枋體係的建立,國庫空虛的大宋不要說要推行這樣大規模的移民開發了,就是要保證國家的運轉都是難題。
如何消除這個天生劣勢,讓滿足於內部發展的大宋對海外的土地爆發出強烈的渴望,這就是趙頊要解決的問題。隻要出現這種強烈的渴望,富有的大宋才能將錢財用於賺取更多的錢財,而不是小富即安,奢侈萎靡。隻要出現這種強烈的渴望,富有的大宋才能將錢財轉變為強大的戰爭機器,大出天下,殺氣密布。
很多穿越,都會套用西方人的理論。也就是海外尋找黃金白銀,有了黃金白銀不就富了嗎?不就強大了嗎?
事實上,這個邏輯很可笑。黃金白銀是什麼?隻是一種交換媒介,不是實際上的財富,他不能滿足溫飽。想象一下,大量的黃金白銀湧入大宋,會產生什麼後果?隻會像明朝那般,銀賤銅貴。大量的黃金白銀出現,隻會讓物價上漲,這和濫發紙幣的概念是一樣的。
或許有人說,不是可以購買其它國家的東西嗎?不可能,大宋多少人口,什麼樣的經濟規模,周邊國家又是多少人口,什麼樣的經濟規模?購買無法滿足大宋的需要,甚至是根本買不到。這個時代,貿易大部分都是奢侈品貿易,隻是上層那些人貪圖奢侈享受的需要,不是國家的需要。
再說,如果隻是四處找黃金,隻會導致和西班牙一樣的結果。黃金白銀大量湧入,如果不用於國際貿易,增加黃金白銀的輸出,那麼就會導致本國物價上漲。如果大量用於國際貿易,那麼又會使得大量的商品湧入,進而摧毀本國的經濟。西班牙因為黃金白銀而興起,卻因為這個百姓變得更加貧困起來,原因就在這裏。
況且,趙頊帶來了後世的紙幣,帶來了後世的銀行體係,發行了交子,黃金白銀不再充當貿易媒介,大宋對黃金白銀,沒有需求。大量的黃金白銀寶石等湧入大宋後,為了防止降價,大部分都被儲藏了起來。正是這個儲藏,正是這種繁榮的商貿,使得大宋現在糧食價格在緩慢地上升,讓大宋麵臨著可能讓大宋迅速崩潰的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