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政治體製(1 / 2)

“棉火藥性能還不是很穩定,需要再改進,但是用不了花多長時間。隻要火藥的問題解決了,那麼聖上的軍隊,所有的弓弩刀盾,全部可以用槍炮來替代。使用槍炮不需要多好的武藝,但需要有一定的學識,隻要兵員都出自衛國學府,那麼都不是問題。”童文江接著解釋道。

趙頊不知道要說什麼,在努力回憶著後世關於武器方麵的知識。不過趙頊後世是曆史係畢業的,對理工類的東西不太懂。而二十一世紀的武器學知識,根本和這個時代不搭架。

比如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他們使用的後裝整裝撞針線膛步槍,也就是夏普斯步槍,就是用熟鐵製造的槍管,用黑火藥裝填彈藥,發射線膛旋轉子彈,並且有八百碼的最大射程與五百碼的有效射程。而二十一世紀沒有無縫鋼管,根本沒有辦法造槍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熱兵器槍炮並非對冷兵器弓弩有絕對的優勢,大部分時候,弓弩比起火槍來說,射程要遠,精確度要高。然而,熱兵器的優勢在於兵器要廉價的多。在一戰前,歐洲大規模的戰役不常見,幾萬人的小打小鬧也叫大戰,除了糧食的問題外,也是因為養起一支冷兵器的龐大軍隊要昂貴得多。

熙寧五年,政事堂一次性造了百萬火槍裝備普通百姓,進而迅速平定西南夷,根源也就是突火槍的造價要便宜得多。要造一張弓弩,從選材,到造成,至少得三年,不知道要耗費多少人力。

占城稻是高產農作物,他的引進,可能是宋朝富有的根源所在,高產農作物帶來的是一場農業革命。而宋朝灌鋼鑄鐵技術的發展,又為深耕提供了廉價的農具。鐵產量的增加,帶來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除了湖廣地區得到開發以外,還包括後來金國的崛起,和蒙古的崛起。

蒙古的崛起,和元朝一統華夏,事實上是中國從南北擴張時代向海外擴張時代的邁進階段。南京地區和北京地區是中國的兩大經濟中心,分別有著控製南方和北方、北方和東北地理優勢。在宋失北方的前提下,元朝一統華夏,繼而對外擴張是曆史大勢。就向漢唐對外擴張一般。

後世存在一個很荒謬的論題,那就是華夏文明從來沒有先進過,工藝技術“西來說”一直很流行。很多穿越除了帶去後世的技術外,還會引進西方國家的技術,特別是古羅馬和古希臘的。一個荒謬的結論就是古代中國沒有產生科學。

然而,事實上呢?宋朝什麼都不缺,一部《夢溪筆談》已經證明了古代中國人的創新能力。隻是很多技術並沒有投入到大規模的生產應用中去罷了。不過,這不是理由,因為一項技術,從發明到大規模地推廣應用,一般都是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西方世界同樣如此。

時代的邁進,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在地理生產環境的擴大這個基礎上實現的。地理生產環境,簡單說就是資源,能夠通過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的自然資源。

要對外擴張,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家,這才是元朝一統華夏的根源所在。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已經邁入了近代。然而,從宋朝到元朝的改朝換代,丟失的東西太多了。真正影響中國持續進步的是改朝換代,不隻是元朝代替宋朝而已,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如此,宋朝代替唐朝,丟失的東西也很多。

如果說,古代中國技術不先進,文明不先進,為什麼有漢唐元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和擴張?可是說,在明朝之前,中國始終領先於世界。在工藝技術方麵仍然是輸出國,不存在“西來說”這個概念。

趙頊所看到的是,宋朝的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了觸發工業革命的高度。然而,他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宋朝會滅亡?為什麼元朝征服了已知世界的三分之二,華夏文明仍然在走向倒退,除了改朝換代這個漢唐也經曆過的普遍因素外,根源又是什麼呢?

現在,已經確定了南京為大宋首都,並圍繞著南京推行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南京的力量肯定能夠超過北京,通過大宋而不是蒙古人一統華夏必然能夠實現。可是,華夏文明還會繼續和曆史上的一般繼續衰弱嗎?

元朝擴張已經世界,導致海外擴張成果不大,華夏文明沒有得到多少滋養,由而導致華夏文明相比西歐文明發展緩慢。

僅僅是因為一個美洲嗎?僅僅是因為西歐文明開發了一個美洲才實現快速發展繼而領先世界的嗎?趙頊為這個問題頭疼不已。因為放棄一統華夏,放棄滅亡西夏、北遼,專注於開發海外,這個根本不可能做到。大一統的概念在華夏世界已經深入人心。

而美洲又是那麼遙遠,美洲的西海岸也是一個難題,那裏和中國西部一樣,開發困難。特別是後世西歐各國擴張幾個世紀,最後剩下的仍然是巴掌大的國土,這讓趙頊不敢放棄一統華夏,專注海外開發。趙頊最害怕的是開發後的結果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像後世日不落帝國英國一般分裂,最後中國隻剩下大宋這麼一小塊地方,那趙頊就成了曆史的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