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我的上帝(1 / 2)

每年兩百萬貫已經不少了,要知道,趙頊內庫每年隻能從國稅中分到一成。國稅收入兩億多貫,內庫分了兩千萬貫。給官吏將士賞賜了大部分,其它的還要養活皇室宗親,能擠出兩百萬貫,已經是極限。

趙頊也聽了出來,知道童文江不是嫌錢少,而是在抱怨職位的安排。本來墨家就是研究生產方麵的器械的。想到這裏,趙頊說道:“巨子想去天工學府?”

“四大學府,在研究方麵,雖然各有分類,但是也不是那麼具體。想火藥,突火槍,應該是衛國學府研究的才是。突火槍的改進,應該細分到各個學府才是。”童文江解釋道。

“哦,怎麼細分?”趙頊知道童文江既然提了出來,必然是深思熟慮的東西。

“突火槍的改進,應該由衛國學府的設立研究院來進行。銅鐵增加礦產量應該是濟世學府的研究。火藥的改進應該是天工學府的研究。文明學府應該研究的是突火槍的生產流程的問題。不分開研究的話,很難出成果。而微臣這裏,人手根本不足。”童文江解釋道。

“有沒有向書城令和各大學府山長上述這個問題?”趙頊覺得這個方案不錯。

“司馬相公主持書城,各個學府山長都注重賺錢多,出成果快的項目。原來少東家也一直在改進霹靂彈,想造出威力更大的震天雷,但是長時間沒有成果,也沒有再進行了。倒是弄了些眼鏡、肥皂、牙膏、鋼筆、油墨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大賺。現在竟然入相成了天工學府山長了,還霸道機關術傳人呢?都改行了。”童文江有些氣憤地說道。

趙頊點了點頭,說道:“你製造了采礦機和冶煉爐,也已經注冊了成果,就是投入太高,沒有礦場願意買這項技術,對不對?”見童文江默默地點了點頭,趙頊接著說道:“這個問題,朕會讓政事堂想辦法解決,太急功近利也不是好事。”

隨後,趙頊在童文江的引領下,視察了整個研究院,偌大的研究院,隻有百人不到。而這百人之中,又有五十名專門保護研究院的聯防軍士兵,可見墨家現在的慘狀。

趙頊很重視墨家的發展,春秋時期,儒墨並稱,現在儒家幾乎霸占了天下,而墨家僅僅局限於一個作坊內。這種巨大的差距要想縮小,童文江是不可能辦到的,因為他僅僅是一個工匠,墨家要想複興,靠的還是思想家。

趙頊雖然認為墨家的尚節有助於矯正儒家社會繁文縟節下巨大的社會財富消耗,比如說婚禮葬禮祭祀,儒家實在是太奢侈了。但是,趙頊沒有想多過多地支持墨家,因為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已經足夠了。

五十不到的工匠,分成好幾撥,正在手工打磨一些東西。趙頊的到來,也沒有影響他們的專注。

從秦朝開始,手工業作坊就采用了標準化生產的模式,比如秦朝的弩機,先將弩機各個零件分號製作,然後再組裝在一起。標準化生產不是標準化大生產,除了速度不如後世的之後,其它的一樣不少,包括流水線作業的方式,甚至是機床。

不要以為宋朝時,沒有機床,那是一個誤解。宋朝的機床雖然沒有後世那麼先進,但是機床還是有點。導致機床技術一直無法發展起來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口多,從生產成本上說,用機床還不如大量用工匠。

這和古羅馬產生的問題一樣,古羅馬時期,要在廣場上豎立一根大柱子,如果用更先進的工具,無疑要省很多事情,但是古羅馬人不用,因為大量使用奴隸就已經足夠了。

阻礙技術進步的大概就是這些有而不用的省事之舉。因為大爆炸,沒有人有膽量願意來童文江的研究院,童文江不得不大量使用機床。

至於精確度的問題,根本不用考慮,手工業打造出來的東西,可比機械化的更精細。熟練的工匠所做出來的東西,比機器做出來的更好。機器工業化,帶來的不是商品更加精細,而是產量迅速提升。後世清朝末年就拿手工業製品參加過國際上的工業品展覽並一舉奪冠,原因就在這裏。

“這是在做什麼?”趙頊不由得問道。

“采礦機和冶煉爐。隻有圖紙,沒有樣品,各家作坊不信任。李東家讓我先做出來,他會支持。”童文江回答到。

“天下第一樓,那個水排,朕看很好。不過,用畜力驅動,不如用水力驅動。”趙頊隨口說道。

“聖上,那個水排的確是用水力驅動,畜力隻是補充。畢竟水力力量太小。如果要加大水力,就得建水壩,抬高水位,那樣的話,會影響到周邊的農田灌溉。”童文江不明白趙頊為什麼要換話題。

水排技術,在宋朝已經比較發達了,不過到了元朝,這個技術失傳了。趙頊沒有見過那種水排,但是在沒有蒸汽機的情況下,水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哦。”趙頊點了點頭。隨即,走到一張三米見方的石桌之前。童文江把一張張圖紙拚湊起來,這是要介紹他的兩套機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