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滅印度策(1 / 3)

“聖上可記得大唐王玄策?”蒲元乙見趙頊沒有信心,突然反問道。

“王玄策?你對中土的曆史挺了解的嘛!”趙頊笑嗬嗬地說道。

大唐王玄策,趙頊怎麼可能會不知道?中國曆史上,或者說世界曆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亞曆山大大帝,所有輝煌的戰績,都無法跟王玄策相比較。

王玄策,創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人滅一國的曆史奇跡!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

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發誓要滅亡印度,以報被辱之仇!

與尼泊爾王商談後,王玄策用吐蕃王鬆讚幹布的名義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後來吐蕃又援助騎兵一千二百名,加上征召周邊大唐屬國的軍隊,聚齊一萬多人的一支藩國聯軍。

王玄策以一人之身,統領著這支異國的聯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前後十幾場戰役,打得印度諸國膽寒,印度諸國紛紛降服。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曆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日本學者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就是這個被人遺忘的名字卻在一個大食人口中被再次提起,趙頊不由得渾身一震。什麼是盛唐?輕易不肯受辱,有膽氣,有智慧,一人滅一國,這就是盛唐!

趙頊猶記得,後世在印度發掘出了王玄策勒石記功的石碑,趙頊一時間特別想去印度看看這塊石碑!

“聖上,草民的兒子現在大宋讀高中,他日,草民之子也有可能成為聖上的臣子,成為一名真正的宋人。”蒲元乙見趙頊一副激動的樣子,知道已經鼓動了趙頊,於是不由得套起了近乎。

“看來朕不能落後了。但是今日的情況與大唐不一樣,王玄策的功績是不可能重複的。沒有一定的把握,朕不會把大宋的士兵送入異國他鄉征戰。”趙頊平靜地說道。

趙頊最終還是平靜了下來,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根本無法跟那樣的曆史大人物相比較。印度氣候潮濕,炎熱,與中亞草原、西亞的氣候絕然不同,而且印度的戰象部隊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這也是曆史上的成吉思汗、亞曆山大這樣的熱衷征服的君主沒有攻取印度的原因。

即便是伽色尼王朝,攻占了印度河流域後,也沒有繼續深入印度。曆史上,印度的確是一個常常被征服的國家。應該不能說國家,隻能說印度地區。印度在曆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諸國林立,很少建立統一的帝國。這使得印度沒有一部自己完整的曆史。他的曆史常常記載在遊曆或者出使印度的他國曆史中。

能夠征服印度的民族,都是在印度東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混了上百年,適應了印度的氣候,了解印度的情況後,才能做到的。現在大宋,對印度的了解,僅僅是唐朝的少許曆史記載和海商的一些見聞。這樣打過去,不知道要吃多少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