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再離汴京(2 / 2)

“有什麼難處嗎?”趙頊不相信隻有好處。

趙頊在眾人的陪同下四處閑逛,這基隆城不愧有根底,現在已經建設得差不多了。

“都是商人按照規劃在各自修建,隻是島上蠻夷多有騷擾,但也構不成威脅。晚上是城池完工的慶功典禮。陛下,是否要與民同慶?”鄭通高興地說道。基隆城有根底,作為第一個完成修建的城池,鄭通當然興奮。

到了晚上,基隆廣場上人山人海,不管是以前雞籠寨的老居民還到基隆不久的上京人都很高興。他們在廣場上開啟篝火晚會,多數人都投入其中,熱舞不斷明黃的燈火和火紅的篝火映照著歡樂中人們的臉,一張張因為興奮而通紅的臉,如此多的人,當然給基隆城的治安帶來的壓力不小。

好在有聯防軍協助捕快維持治安,雖然在以前百姓都怕當兵的,但是現在,百姓不僅不怕,還是十分崇拜當兵的。如果有商人沒有發給你工資,完全可以向巡邏的聯防軍士兵或是捕快報案,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有事找捕快,已經成為百姓的口頭禪。可以說,流求台州是新法推行最好的地方。每次大型活動,捕快和聯防軍都會出動大量的人維持秩序。

基隆城人口達到三十萬,已經超過了預期的二十萬,放在大宋也是一座大城,這對於一座新城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

城池的設計完全不同於北宋的城池,上京文明學府分府按照趙頊的意思,設計了地下排水係統,排泄物都能通過排水係統直接灌溉城池外的農田。還在城中成為建設了五十多座大型的風車用來拉動碾磨機、水車,可謂是機械化灌溉、碾磨。農業機械化,一直是趙頊最想做到的事,但出於動力方麵的問題不好解決,隻能先利用風力,水力等自然力來完成。雖然投入巨大,卻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這麼多人的大型活動如同後世印度等地朝聖一樣,每次都有踩踏事件發生。要知道基隆城娛樂活動缺乏,人們都被束縛在工地上,一天到晚地幹活。隻有工作的生活,實在是太壓抑了。雖然安排了不少書生專門給百姓說書,普及新法,但仍然難以忍受每天的枯燥。大型活動,難得的放鬆,幾乎是家家戶戶全體出動,造成的治安壓力可見一斑。

聯防軍和捕快其實所負責的事情並不多,基隆城並不算魚龍混雜,人口結構很單一,所以出現的犯罪很少,家家戶戶有錢有糧有工作,還有官府分配的房子,日子過得踏實,哪裏有人動什麼歪心思。

基隆城唯一的缺點就是文化生活單調,除了富商大賈外,一般百姓都是均富,生活都差不多。城池剛剛築成,外來人口比較少,城市的服務業還沒有發展起來。這些都需要時間才能發展起來。

篝火晚會也開始進入正軌,一場大型的娛樂節目開始了。節目都是百姓們自編自演的,比較粗俗,但非常符合他們的視角。

基隆廣場上搭起了十多個兩米高台,圍著這個高台的是大大小小的火堆,圍住火堆的是基隆百姓,差不多有十萬人,真是盛況空前。

第二天趙頊開始打馬巡視城外,基隆一班地方官員陪同。

將近五萬丁壯仍在修路,開發將近一年,從基隆到台南的馳道也已經修了將近一半。霹靂彈也被重新設計,轉為民用。專門就用在開發上,利用其爆破力,平整土地,炸開山脈。馳道的修建,田地的開辟都因此快了不少。如果這條馳道修建完成,從基隆到台南快馬也就是一天的路程。這條長達七百多裏,寬四十步(一步一點五米)的馳道,全部用混泥土鋪墊而成,路上來往的車輛很多,都是運送水泥、鵝卵石、河沙、煤渣、石灰等修路原料的。

水泥與後世的水泥不同,是上京天工學府按照趙頊的吩咐研製的,質量要比後世的水泥差遠了。雖然不能作為建房子的材料,但用來鋪路還是很實用的。路麵上還要鋪一層煤渣,碾壓後,再噴上黃漆,也算是光明大道了。

運送原料的車輛多為人力板車,牛車都很少,這給馳道的修建增加了不少時間,但是這個牲畜的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解決的。現在剛剛移民流求,人口多,糧食少,人吃的糧食都不夠,哪裏還有糧食養牛馬。雖然購買了一些,但都分攤到十五座城池的修建上去了。

“聖上,末將(微臣)迎駕來遲,恕罪,恕罪。”隻見台州知州苟宏社和海衛軍第八鎮指揮白波浪打馬跑向趙頊,拱手見禮道。

“聽基隆縣知縣說,基隆城經常受到蠻夷侵擾,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流求的蠻夷土著不是被肖一遠征服了嗎?”趙頊沒有跟他們客氣,直接問道。

“聖上放心,末將已經發兵圍剿了。”白波浪笑嘻嘻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