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華夏興衰(3 / 3)

“坐吧。”趙頊又加了一句。

上京不同於汴京,朝會按趙頊的意思,已經給每一個來朝會的大臣安排了座位。

“今日朝會隻議出征交趾之事。”趙頊不待大臣們謝恩,急切地說道。

趙頊說完,首輔蔡京便把昨日之事,給殿中的文武大臣作了詳細的講解。

“啟奏聖上。大宋市舶司每年收取的關稅為三百萬貫,熙寧三年增長到六百萬貫。海上絲綢之路,是湖廣和流求開發的一大動力。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才能讓大宋東南六路快速發展起來。微臣建議,嚴懲交趾,保證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次輔範純仁站起遞上奏本說道。

原來,蔡京、範純仁、王安禮三人,昨晚也一夜沒有睡,商討著在不影響變法的情況下,不會發生大戰的情況下,如何維持絲路的暢通。

“都說說吧。”趙頊沒有看範純仁的奏本。

趙頊知道這是蔡京他們商討的結果,一大早李向安便向趙頊報告蔡京等人的行蹤。

“啟奏聖上,末將認為,當此之時,不應該是討論怎麼嚴懲交趾,而是如何確保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海衛軍第八鎮指揮使肖一遠站起說道。

肖一遠,就是原來流求國國王雞籠寨水賊頭目肖老虎。他被招安後,僅僅是一個從六品的指揮使,在朝會中,現在還輪不到他說話。但昨日之事,肖一遠知道後,連忙夥同舊部等人,商討應對之策。希望借此事,增加流求一係人等在官家心中的份量。如果好的話,流求一係中能出一個四品大員,那麼流求一係的利益便能得到保證。

一名內閣群輔,準備站起彈劾肖一遠逾越之罪。

“說說看,具體應當如何?”趙頊急忙站起,製止了那名內閣群輔。

“華夏曆朝曆代,唯尊漢唐,原因無他,根源在於漢唐對絲路的開拓。漢唐對絲路的維持,在於廣設軍鎮,控製西域。唐末失區域,根源就在於軍鎮的敗壞。如今,海上絲綢之路不暢,可借鑒漢唐,在海上絲綢之路各必經之路設軍鎮,全麵控製整條海上絲綢之路。到時,絲路暢通,海外各國臣服,大宋將繼漢唐之後,光照天下,淩駕萬邦。”肖一遠繼續陳述道。

肖一遠原本也是一個讀書人,還是一個貢生。不過他不善詩詞,卻非要考進士,最後科舉失敗,為生活所迫做了水賊。其實,他擅長於經義,完全可以考明經科,不必考進士科。隻是,他是江南人,如果像陝西人一般考明經科,肯定要被同窗笑死。

“荒謬!海外夷國無數,若設軍鎮,軍餉不可計數。這筆軍費從哪裏出?漢唐,無不是因為軍鎮過重,耗國過多,最後導致藩鎮割據的。”王安禮站起,嘲笑道。

“肖指揮使有理。不過,如何才能在海外諸國設軍鎮呢?”趙頊打斷了王安禮的嘲笑,疑問道。

“移民開荒築城,便如開發流求一般。”肖一遠遞上奏本說道。

“嗯。其他人也說說。”趙頊也沒有看奏本,接著問道。

“聖上,微臣認為,不管此事如何決策,必須考慮到大宋周邊各國的看法。如果因為大宋對外拓土而引起南洋列國的恐慌,隻怕西夏北遼會趁火打劫。到時,隻怕是遍地烽火了。”內閣群輔,主持開發屯田的章惇說道。

“聖上,昨夜,交趾使者連夜逃走。”一個小黃門把交趾使者已經連夜離去的消息告訴了李向安,李向安急忙走到趙頊身旁,輕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