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天子有六璽,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
傳國璽,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
孫堅得了傳國玉璽,雖然即刻驅散了部眾,但消息仍不脛而走。很快地,朱鉉和朱雋也知道了此事。
朱雋便來找朱鉉,要朱鉉與自己一起去孫堅處索要。
劉曄勸道:“老大人,孫堅若肯歸還,現在早已獻上了。到現在我等不過聽聞傳言,孫堅卻並未前來稟報,這足以說明他刻意隱瞞此事,將傳國玉璽據為己有。你我強行去要,恐怕徒然!”
朱鉉也勸朱雋:“傳國玉璽者,天下瑰寶!您雖是朝廷名義上的洛陽鎮守使,但也無權掌管玉璽,孫堅決然不會給您的。再者,您若拿到此璽,也不過是送到長安去,那豈不是送給了董卓老賊,天下群雄必然罵您投靠奸邪。若是不送,天下人又會說您居心叵測,意圖謀反!”
朱雋情知二人說的有理,但漢室傳國玉璽就在眼前,難道眼睜睜的看著它被擄掠走?遂心有不甘道:“孫堅虎狼之輩,玉璽在他那裏我不放心!”
劉曄笑言:“自古寶物必有異數!就說這傳國玉璽,它早不放光,晚不放光,偏偏咱們進宮便放出五色神光,想必是有其主來到才肯顯身。我觀孫堅無有此等福分,傳國璽乃天命所歸之物。老大人,莫要多慮!”
朱鉉聽劉曄如此說,不由得心中一跳。朱雋卻極不認同劉曄此言:“你也算是皇室宗親,豈不知此乃國之重器,如何就能隨便認主?陛下現在長安,我等乃凡夫俗子,遇主顯身之說實在荒謬!”
朱鉉見二人要起爭執,忙拿話岔開:“現在最緊要的是迎接皇上還都洛陽,一顆玉璽又不能使黎民百姓蒙福,我看此事咱們就暫且放過一邊,不予理會為好,先計議大事要緊!”
朱雋聽聞此言,方氣咻咻的坐下,劉曄也站於一旁不說話。
朱鉉“撲哧”一聲笑了:“二位著實有趣。玉璽雖為祥物,仍不過是一塊玉石而已,兩位爭得不亦樂乎。到了要計議正事,卻都不說話了!也罷,幹脆我等將玉璽搶回,供於皇座之上,看看它放出的五色神光,能否息了天下刀兵,黎民百姓皆能安居樂業乎?”
朱雋、劉曄聽朱鉉如此說,一起都笑了。
朱雋先說:“說著說著便擰了,一顆玉石確實不值當的如此爭執。”
劉曄也笑道:“傳國玉璽雖為寶物,但也需我等盡人事之後方能顯其靈異,所謂‘知天命,盡人事’。罷了,罷了!還是說說怎麼進取長安吧!”
朱鉉見二人不再提傳國玉璽之事,便放下心來,開始商議進攻長安之事。
“我自會稽率領二千五百鯤鵬騎及探馬營精銳北上以來,屢戰屢勝深感欣慰。現今,已有鯤鵬騎三千餘人,探馬營也擴充到了兩千人。孫堅帶有萬餘人,都是能征善戰之輩,隻要曹公能踏破虎牢關,憑咱們這些力量,足以攻入長安。”
朱雋對董卓的實力十分了解,他手下最得力的四員大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都在河內隨董卓的女婿牛輔抵擋袁紹部將王匡。謀士李儒和大將徐榮正在虎牢關與曹操相持。長安的守軍最多三萬餘人,能阻擋義軍的隻有駐守函穀關和潼關的胡軫和呂布。曹操若能擊敗徐榮、李儒,則洛陽義軍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進攻兩關。
剛想到此處,忽聞劉曄說:“論軍力我等居多,但若論情勢卻是董卓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