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羅拉快跑》對命運的深思(3 / 3)

“羅拉在麵對男友的困境,所作出的選擇。”這是本片一條非常明顯的線索。其間穿插著事件的種種偶然。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不同的人生,會被偶然又必然的東西捉弄。但是如果沒有拚搏或奮鬥,又怎麼能夠體會到生命存在的真實感?又怎能明白人活著的真正意義呢?羅拉的奔跑,是需要勇氣和激情促成的。她為了愛情而奔跑,她也是為了自身的“活著”而奔跑。假如她從一開始便決定放棄的話,那麼她與曼尼之間的情感將失去意義。這一切也將成為“過去的體驗和傷害”,會在她的人生中如幽靈一般揮之不去。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人為了過去的種種有意錯失而抱憾終生。在自我的懊惱中沉浮,掙紮,想方設法再去找回那種命運,卻再也不可能。

命運的源頭是“自我意識”即“理性精神”的被喚醒,是“自我”的存在,將“自我”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我意識的存在。當人類已經開始認識到人活著的意義,人作為一個生命體而存在時,命運的源頭即被掘起。

影片中強調了人生的偶然性和人的主動性,人的主動性指歸了命運的最後落腳點,那絕不是“人終有一死”的消極悲觀的命運終結。而是麵對困境,絕不低頭,拚搏到底的死而後已。

影片中的主人公羅拉被藏匿於某一角落中的“命運”砸中,並且很戲劇化地被導演安排了3條選擇路線,於是當某一命運被注定,羅拉為此奮鬥,而當羅拉再次選擇時,被注定的命運隨之也發生了改變。這就是對命運的掌握。正如薩特所探討的,“從現代人的困境開始,轉向尋求一種積極的解決途徑”。導演湯姆·提克威應該也是這樣想的。人作為一個生命存在體,是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的,當這種自由被剝奪時,他會“革命”。人在選擇麵前對自我人生道路、人生意義的規劃,是對命運的抗爭,也是對自我的探索,是一種內在的挖掘。讓我們將命運作為一個“時間”來理解,我們就能“掌握”命運。人生中有許多事是不可知的,我們不可能掌握我們人生中的每一秒,也沒必要為了每一分、每一秒的“命運偶然”都戰戰兢兢地計算著我們命運的“時間”。我們不應該為了不確定的一麵而整日苦惱,也不應讓它們來支配我們現有的意願。比如財富,比如生死。我們隻有認定“真正的時間”,那麼即便努力過後是徒勞,我們也為能掌握這段時間而驕傲,也會認定這段堅強的意誌抉擇將成為我們光榮的曆史。

五、結語

命運的主題是相對而論的,導演湯姆·提克威將命運的這一性質融入影片中已經不言自明了。從本片來看,羅拉的這三段境遇各不相同。其間的遊戲模式、快感節奏形式、幽默的畫麵展現和麵對相同命運不同的主體行動性,堅定有力地提醒了我們,提醒了這個世界:麵對人生中諸多不如意的命運點,個體存在應該自覺、自為地去積極應對,竭盡全力地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自我的力量,將命運看做是一個遊戲的夥伴,真誠地去麵對,用一個人的意識和魅力去“交往”,而不要虛偽、膽怯地去躲避,也不要用傳統的機械論來偽裝自我的懦弱和逃避。當我們為此而付出,為此而盡力時,即便不是影片中最後一段的圓滿結局,我們也能釋懷一笑說:命運不過如此。

[參考文獻]

[1] [日]浜田正.哲學趣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 南野.影視作品解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胡星亮.再現現實:現象學現實主義——電影紀實學派理論評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4] 周振華.由“健康寫實電影”的形成看台灣1960年代的電影價值標準[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01).

[5] 劉鮮.德國電影《羅拉快跑》的人生意蘊解讀[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6).

[6] 李迅.歐洲電影分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