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拉快跑》對命運的深思
環球縱橫
作者:羅諺
[摘要]每部影視作品總會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性。德國電影《羅拉快跑》也不例外。這部由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編導的影片,自1998年公映以來,其影片中所折射出的對命運深層次的思考,引起了觀眾的極大反響。其中導演所運用的新穎的拍攝手法,表麵看是為了故事的陳述,實際上是強調了人生的無常,命運的捉弄,重在表現人的精神世界。這是對人生的肯定還是對人生的否定?我們是該積極對待,還是應消極等待?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命運;人生;有意;無意
一、引言
命運是什麼?孜孜不倦地探尋?“羅拉的快速奔跑?”它如同一道看不見的軌跡,預定了我們的一生。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在命運麵前,你的態度將決定一切。影片《羅拉快跑》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在命運麵前無論好壞都要積極從容地麵對。“命”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某種不可抗性,而“運”表示了人的一生。把握自己的“運”,抬頭應對我們的“命”,這就是我們的命運。這也是導演湯姆·提克威熱衷於描繪的。以人生中的各種命運性來揭示人的生命本質或事實真相。影片被當做“命運的交響樂”,表現出了導演湯姆·提克威對整個“人生變革”的強大領悟力。尤其是影片所產生的影像,對生命中的命運探討彌漫在了整部電影中。通過導演對命運的感知牽引力,引導出一個處在生命未知的有關命運的聯係圖譜。強烈的畫麵感衝擊著人們的視覺。而觀眾在影片動態的畫麵感中所激起的反應,竟掀起一股不容忽視的關於命運的探討浪潮。人們整日忙碌,奔跑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命運,卻又在奔跑的過程中錯失了。
影片的主題是鮮明的,敘述是交錯的,給觀者以直接的感受。羅拉的奔跑牽製著影片的時空連線。到最後,這條線終於到達了終點,卻又向著更深遠的方向發展開來。這也是湯姆·提克威獨具匠心之處。用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一個問題,麵對同樣的困境,做出不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和命運的交錯。我們每個人都在像羅拉一樣奔跑著,被劇情所引發的時空線所牽製著,從而感歎命運的發展,人生的變化多端。或許觀後的我們會不禁發問:“那不是我們自己嗎?”
二、在奔跑中找尋命運
當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喊出了一句影響西方兩千五百年曆史的口號“人是萬物的尺度!”時,人性中的命運追尋便由此開始了。當蘇格拉底稱“人的無形意識是世間萬物的最後尺度,塑造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我們自己”,人對自我存在價值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而最後將人類的理想人生設計藍圖喊出來的則是柏拉圖的那句“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的確,影片《羅拉快跑》中給觀者最初的、最強烈的印象,莫過於羅拉奔跑所帶來的形式快感。導演用“非尋常的”敘述形式,改變了故事順序,改變了主觀的強烈動機,也改變了羅拉的命運。這是一種獨特的拍攝手法,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在跳出來和觀者對話,“難道我不可以這樣嗎?”羅拉在奔跑中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故事本身。她在為救男友而籌錢,她為了籌錢而奔跑。她本身沒有錢,但為了男友她在努力去做她能或不能做的事情,甚至搶槍想要協助男友搶銀行,不幸地被前來圍捕的警察擊中。這就是影片的前20分鍾之後交代的羅拉的第一段奔跑。
羅拉在奔跑,她的奔跑引出了關於命運的一些思考。仔細分析可知命運和人生是一體的,命運可以說是羅拉所麵對的窩囊無主見的男友即將被老大處死,而人生也就是羅拉選擇的不低頭。這裏不是在標榜愛情的偉大,而是在倡導精神的力量。當羅拉在奔跑時,強烈的意誌出現了,她不會相信命運的安排,也不願去相信。這是一種渴望的自由,自由地選擇,自由地找尋,找尋自己所要的命運。如果將命運說成是不可預料的因素,那麼它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人生中所作出的勇敢抉擇,即便人的力量會像灰塵一樣渺小,即便羅拉也不知道去哪裏能籌到錢,即便將希望寄托於父親也依然不確定,但這絲毫無礙於羅拉所作出的努力,無礙於羅拉拚命地奔跑。因為羅拉隻有在奔跑中才能找尋到她的命運,找尋到她想要得到的結果。這是一場有關“時間的遊戲”,這也是一場人在命運麵前不服輸的較量。在影片中,時間是具體的,又不是具體的,導演很玄妙地用時間來詮釋出羅拉這個角色。羅拉在有限的時間內奔跑,羅拉在無限的時間內找尋。因為她在奔跑的過程中已經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時間。與其說她在奔跑中找尋命運,不如說命運在羅拉的奔跑中尾隨。影片中羅拉的奔跑,是主體積極性的勵誌行為,而不是機械性的重複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