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培養軍隊人才的必然性(2 / 2)

目前,我軍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不僅與世界軍事強國軍隊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而且與軍隊現代化建設需求之間的矛盾還在逐漸拉大,人才問題已成為製約我軍跨越式發展的“瓶頸”。為了迅速解決軍事人才生長起點低與軍隊建設要求高的矛盾,盡快提高我軍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結構,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現代化的時間差,必須推動軍民融合培養軍隊人才,給我軍人才隊伍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進而增強我軍的戰鬥力。

三、實施科技強軍戰略的必然要求

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科技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科技實力的增強雖然能提升武器裝備,但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是需要人來掌握和使用,武器裝備隻有同人緊密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戰鬥力。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一場波及全球的世界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變革了戰爭的物質基礎,也改變了戰爭的方式和人們對戰爭的認識。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必須進一步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把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高新技術進步上來,不斷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質,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戰鬥力提高的巨大推動作用。

四、提高軍隊院校教育效益和質量的現實需要

長期以來,我軍院校和地方高校的教育體製各自為政。除少數專業技術幹部是由地方院校培養外,我軍大部分專業技術幹部和全部指揮幹部都是由軍隊院校自己培養的。軍隊院校擔負的生長幹部文化知識教育和學曆教育任務過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等相當一部分教育資源被一些基礎教育所占用,不能用到軍事專業教育上,教育資源消耗過大,影響了軍事科學和軍事專業教育的質量。

實際上,軍事教育與國民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二者在基本規律上是一致的,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在屬性上也是相同的。一方麵,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動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主導力量,也是引發新軍事變革的直接動力。民用技術和軍事技術相互融合,這些科學技術知識,既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軍事教育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麵,軍隊院校培養的是集管理、指揮等能力於一身的高素質人才,而社會生產中的許多方麵也是以管理為基礎的。作為管理的基礎知識,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內容,既是國民教育的內容,也是軍事教育的內容。再有,我軍院校的基礎教育與國民教育中基礎教育也是一致的。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高等數學、運籌學、物理、計算機、外語、電子學、機械製圖等,都是軍事教育和國民教育共同擁有的內容。

我國國民教育經過長期發展,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招生規模大、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專業齊全,教學實驗條件、圖書館條件等都有較強實力,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軍隊院校必須利用軍事教育和國民教育相通之處,依托國民教育,走軍地並舉共同培養軍事人才的路子。建立和完善軍民融合式軍隊人才培養體係,實現基礎教育與地方高校接軌,實行基礎課教材通用,並將部分基礎類課程和相近的專業類課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訓,有效利用國民教育資源節省軍隊資源,不但可以大大減輕軍隊院校的教育負擔,降低軍隊人才培養成本,縮短培養周期,提高軍事科學和軍事專業教育質量,而且有利於軍地之間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和良性互動,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說,加強軍民融合,依托國民高等基礎教育培養軍事人才是提高我軍院校教育效益和質量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希元.進一步完善軍民融合的軍事人才培養體係[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0(3).

[2] 荀 超,程 簡.關於軍地區域性聯合辦學的調查與構想[EB/OL].(2010-05-06).http://www.studa.net/gaodeng/100506/14452359.html.

[3] 楊梅枝,劉永濤,焦 永.我國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體係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3).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