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垃圾不落地的城市
日常選擇
作者:浮槎
對初到台北生活的人來說,倒垃圾是第一項必須通過的考驗,亦是真正融入台北都市生活的第一課。六七年前,我到台北某大學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學術交流,就住在接待單位提供的教工宿舍區域。這所大學在陽明山上,近處山勢迤邐碧野深深,俯瞰車水馬龍樓宇曆曆,治學於此,與山中隱居無異。上山的第一天,殷殷接待我們的同學就特意遞來兩卷藍色垃圾袋,反複叮囑生活垃圾務必置入此袋,每天交給定時前來的垃圾車。初來乍到的我們,對垃圾分類隻有粗淺的認知,雖聽說過台北市垃圾分類的細致,卻未曾多想,便懵懂點頭不以為意。
然後麻煩便來了。台北的垃圾車每晚定時定點收垃圾,不會等任何人。今日若沒趕上丟垃圾的時間,那便隻能明日。而跟著垃圾車一起來的白色資源回收車則更難應付,因為各種資源垃圾的回收時間都不一樣。周一收什麼周二收什麼周三收什麼,光是弄清這些就已經讓我們這些新手頭暈眼花。更不妙的是,台灣諸友人熱情到不行,晚間時常邀約到台北市區餐敘。而這上山下山路途遙遠,每晚八九點的垃圾時間,一周裏總有好幾天趕不及。時值暮春梅雨季節,生活垃圾若不及時處理就易有異味飄蕩出來。幾次下來,令我等在晚間聚會中每每如坐針氈,甚至每次都要專門留一個人在家,負責倒垃圾事宜。
後來,這件事被接待單位的老師同學知道了。他們一邊很客氣地跟我們道歉覺得招待不周,一邊想辦法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最後的解決之道是,少量資源垃圾可趁上課之機,帶到學院內的垃圾桶丟掉。其餘生活垃圾,如果來不及丟,下山前可拜托校門口保安大哥幫忙處理。而我們在大鬆一口氣之餘,心裏也忍不住感歎,台北的垃圾處理製度竟到如此“苛刻”地步。因為校園內的垃圾桶,也僅僅是滿足師生在校期間處理垃圾所設,但凡有住家將成包垃圾丟棄於此,被抓到便是要罰款的。
一晃好幾年過去,去年我再次因工作赴台,一住又是三個月。這次就住在生活機能成熟完善的忠孝東路四段,距離不遠就是101大樓。想起上一次在陽明山上“小垃圾難倒英雄漢”的往事,這次我提前準備,誓要在丟垃圾這門台北必修課上考個高分。剛到台北第一天,我便在樓下7-11買好了兩卷藍色垃圾袋。為何一定要買藍色垃圾袋?其實這是台塑專門定製的垃圾袋,但凡要丟到垃圾車裏的生活垃圾,必須用這種垃圾袋裝好綁緊。想要省掉這個購買專用垃圾袋的錢?倒也很簡單,盡量少製造垃圾就是了。
買好了垃圾袋,我還要繼續做功課。好在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官方網站上便民服務做得不錯,我很快就按照住址查詢到了附近的垃圾清運地點與垃圾回收時間。事實上,比起六七年前,目前台北的垃圾分天分類回收作法也更為細致複雜。譬如廚房垃圾除周三、周日外每天都可以丟;紙類、舊衣及幹淨塑料袋等平麵資源垃圾,是每周一、周五回收;幹淨保麗龍、瓶罐、容器及小家電等立體資源垃圾,則是每周二、周四及周六回收。如果居民有巨大垃圾要處理,則要先與轄區清潔隊電話約定,排出時間地點專門收運。很複雜是不是?答案當然是YES!我又花了整整一周時間,才勉強考過了這門垃圾分類課。跟我一樣仔細體驗過台北垃圾分類的一位女同事,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小文“親愛的垃圾”。後來,這篇可愛的文章獲得了“大陸人看台灣”征文首獎。
這種種瑣碎與麻煩,長年累月潛移默化,堅定地塑造出了清潔整齊垃圾不落地的台北。從1997年至今,台北市的垃圾分類回收已經施行了16年,垃圾掩埋處理量也減少了幾乎100%。在台北生活的人,也養成了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甚至在台北街頭,也很難看到垃圾桶。這對日益增多的遊客來說固然不太方便,但也展現出台北人對“垃圾不落地”這件事的堅持與篤定。人文台北、智慧台北、創意台北……台北是個有著諸多光環的可愛城市,但這些光環,都不如“垃圾不落地的城市”這個頭銜來得舒適愜意。雖然聽上去沒那麼好聽,但對生活在台北的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