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咪
兩岸同聲
作者:孫梓評(台灣)
孫梓評,高雄人。台灣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創作與英語文學所碩士。現為台灣《自由時報》副刊副主編。著有詩、散文、小說及傳記十餘種。曾獲台北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
答應幫朋友喂貓。
朋友獲得一次五天四夜小旅行的機會。臨走前,托孤一樣,將鑰匙寄附我。剛決定豢養這隻小貓時,她曾興奮地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貓的名字叫“維他奶”。
但是當我見到那隻未滿足歲的小貓時,她已經幫貓改名“菠蘿飽”了。
最近,朋友搬到離我住處步行時間約三首歌的地方。是我過去夜跑時會經過的某一戶樓房,附近有著巨大的鳳凰木和數不清的樹。
從小我沒有養過寵物。貓狗類向來不在我的生活範圍之內。也許是這樣的緣故,朋友在出發前,寫了張詳細到近乎囉嗦的“注意事項”,包括如何開門,如何添貓食、換水、清貓沙。一切都是新鮮的,畢竟我連在路邊喂野貓的經驗都沒有。
紙條上除了飛機班次,還留下了“貓咪緊急聯絡人”的電話。應該是她另一位更有經驗但不克前來的朋友吧。
總之我如常地穿越著秋天。台北終於不下雨了,空氣中出現一種換過濾網一般的清新感。我在一樣的時間下班,駛著車來到她家巷子口。拎著鑰匙,走進無人有貓的空屋。剛開了第一道鐵門,“菠蘿飽”就開始“咪咪咪”地叫了起來。我小心翼翼打開第二道木門,不讓貓跑到外頭去。“菠蘿飽”一見我進來,完全不怕生地就在我腳邊挨蹭,打轉。然後輕快地在屋內移動奔跑著。
“注意事項”上交代我必須跟貓講話,但我實在不想喚它“菠蘿飽”,就自動幫它改名為“咪咪咪”了。
“咪咪咪”相當親切地跟著房間裏的陌生人──也就是我,以阻礙(陪伴?)我的前進為目標移動著。完成主人的交代項目後,我將靠窗的桌子上方的圓燈點亮。那是一個很漂亮的窗台,非常適合貓咪待在上麵發呆。“咪咪咪”也相當配合,待在上麵擺擺姿勢,任我拍照。工作完畢,我按熄了燈。
貓咪靜靜坐在暗處,看著我離開。
第二日,貓咪的食量似乎比主人預估的好些。碗裏的水幾乎沒減少,一碟貓食已淨空。我倒出新飼料,“咪咪咪”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我問,“咪咪咪,你很餓嗎?”它一躍上了沙發,鑽入了白色防塵布裏,像是玩著迷藏。我與它對望,“咪咪咪,你很無聊嗎?”沒有燈的屋子,沒有音樂,沒有人聲,沒有電視,沒有時常與它對話的主人。它都是怎麼過生活?當我拿著飼料,它便尾隨到廚房內的高台,像一個巡邏者,不時又用頭摩蹭著牆。當我蹲在地上,用小帚掃起被它踢到盆外的貓沙,它就整隻貓拉長了身子,伸起懶腰,完全無視我打掃的行程。甚至,還伸起它的小爪,試圖抓我的小掃把。
“咪咪咪,我在掃地耶。”這下我真的可以體會為什麼人要跟貓說話了。
第三天是個周末,我從家裏出發,帶著我的音樂,深夜裏穿越微涼街道,稍微有點熟稔地拜訪了貓。這一日,我被困在一篇始終無法完成的作業裏,出門吃了一碗熱麵,拿回幹洗的兩件外套,閱讀完畢數份文件與電視節目,洗了一周未洗的髒衣服。我不知道“咪咪咪”一整天做了什麼,但是當我換好貓食,依約添換一些新的貓沙,還跟它一人一貓在空曠屋內兜轉了好一會,終於要離開時,它擋在門口,也想跟著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