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在新詩上的建樹頗大,他不但出版過不少新詩集,如《冬夜》、《西還》、《憶》和《雪朝》(與朱自清等同人合集),還提倡“詩的平民化”,“要恢複詩的共和國”,並著文《社會上對於新詩的各種心理觀》,同新詩歌運動的激烈反對者進行過鬥爭。與此同時,他還於1922年1月1日,和朱自清、鄭振鐸、劉延陵幾個人創辦了《詩》雜誌,引起廣泛的重視。
除新詩外,俞平伯寫得一手典雅流麗的散文,自成一家。曾探詢他在過去眾多的著作中,最喜愛的是哪一部,他回答道:“過去我寫的,現在都不喜歡。比較喜歡的是《燕知草》(開明版)。”關於《燕知草》,王瑤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有這樣的評價:“《燕知草》寫的全是杭州的事情,是回憶中的景色與人物的追摹。他的文字不重視細致的素描,喜歡‘夾敘夾議’的抒寫感觸,很像舊日筆記的風格。文言文的詞藻很多,因為他要那點澀味;絮絮道來,有的是知識分子的灑脫與趣味。”
俞平伯散文很典麗,那幾乎是公認的了,他的那點“澀味”,正是知識分子所欣賞的。
從他與朱自清以同一題目分別寫作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可以明顯地看到俞平伯的散文特色。通篇散文意趣俊逸,詩意酣濃,充滿了靈氣和朦朧的美感。
俞平伯晚年仍致力於舊詞的鑽研,他的《唐宋詞選釋》,俱具功力。
俞平伯還是昆曲專家。北京昆曲研習社自1956年成立到1964年停止活動的八年間,始終是由俞平伯主持各項活動的。俞平伯夫人許寶馴,也是昆曲的老前輩,他們夫婦曾合作譜寫了不少曲子。
在文革期間,俞平伯的寓所北京老君堂曾被搗毀,他本人並被停職審查多年。1966年,俞平伯以望七之年,被迫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做打掃工作,後來又同比他還大四歲的夫人許寶馴一同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勞動。迄至1975年10月才恢複自由,卻又不幸於一星期後患右側中風,出門要坐輪椅,走動時需人扶持。
俞平伯正式被平反,是1986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了紀念他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六十五周年紀念會。中國社科院院長胡繩代表中共向俞平伯道歉,並重申確定他在紅學研究上的重大成果。
英國《觀察家報》曾為此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寫道:“中國政府終於向俞平伯道歉……經過了差不多四十二年的時間,才承認這個九十歲的知識分子在1954年受到黨的對待是‘完全不公平的,而且,這是違反黨的文藝政策、傷害了學者和引致其他壞後果。’”令人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