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騰飛的果老仙(1 / 3)

騰飛的果老仙

報告文學

作者:雷愛紅

兩當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地方,這裏山青水秀,人傑地靈。連綿的青山不僅養育了張果、吳鬱等曆史名人,而且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震驚西北的“兩當起義”,就是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劉林圃等在這裏領導和發動的。這裏清純的山水也釀造出同兩當曆史一樣悠久、醇香四溢的美酒。新世紀新機遇,作為地方名酒——“果老仙酒”,在近年的不斷發展中,通過改造升級推陳出新,又以嶄新的姿態在新時代的大舞台隆重登場,並且酒業市場發展形勢良好。

作為地方產業,果老酒堪稱兩當酒業的“老字號”。長久以來,以其酒質濃香醇厚、幽雅細膩、落喉淨爽,在消費者廣有口碑。

果老酒的曆史可以上溯到1000多年以前,它是從原始的民間作坊一路走來,發展到了今天。

甘肅果老酒廠始建於1971年,前身為兩當縣泰山白酒廠,1994年變更為甘肅果老仙酒廠,2012年更名注冊為甘肅果老仙酒業有限公司。

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酒廠設施遭受嚴重損毀。為了使果老酒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扶持措施。這時,西坡煤礦將果老酒廠收購重組。時任隴南市西坡煤礦礦長的楊忠俊,經過慎重抉擇,在其人生事業的轉型關鍵時期,以長遠敏銳的目光,堅定不移的創業信念,接受了果老酒業發展道路上曆史性的考驗,並努力探索著一條振興果老酒業之路。

果老酒承載著果老文化一直走到今天不能不說是一個神話。如今,甘肅果老仙酒業有限公司以現代企業的大手筆,正在千年果老酒傳世佳釀的盛名上譜寫著嶄新的篇章,繼續創造著新的神話。

追根·仙酒仙緣

故道是一條聯絡雍、梁的官道,得名於故道縣,曆史可上溯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北魏延興四年(474年),析故道置兩當縣。按誌書上的說法,故道的盛名是因為其悠久的絲綢之路的曆史和秦巴捍蔽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公路和鐵路沒有出現以前,兩當是通陝入川的咽喉重鎮,是戰略要衝和物資集散的十字路口。

不過在故道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還是張果老修煉登真的傳說。張果,唐代武則天唐玄宗時人,道教八仙之一。《全唐詩》第二十四卷860頁錄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沙走素鱗。

自古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詩後附有小傳曰:“張果,兩當人。”唐《元和群縣誌》、《宋故崔公墓誌銘》、清《嘉慶重一統誌》及《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九域誌》、《圖經》、《兩當縣誌》等史籍,均有張果隱居鸑鷟山登真洞修行的記載。兩當地方曆年來在登真洞陸續出土的一些文物,真實地記載了當年這裏香火不斷的興旺景象。特別是1990年在該縣的南岐山螺旋崗出土的《宋故崔公墓誌銘》,詳細地記載了北宋時期兩當邑書吏崔明遠為紀念張果而率眾赴京請命以及宋王朝皇封“登真洞”的全過程。

張果終身修行,博學識廣,不屑仕途,性情古怪,善詩賦,傳奇頗多,民間尊位很高。他的事跡載入《舊唐書》、《明皇實錄》、《新唐書》及明代《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史書。時至今日,在當地老百姓中還流傳著很多張果老的傳說。

相傳,武則天聽說兩當有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活了多大歲數的神仙——張果,為了討得長生不老的秘訣,派專人請張果進朝,但張果卻裝死不起。到了唐玄宗時,道教迷徒唐明皇更是多次派人請張果進朝。張果進朝後不僅受到了非凡的待遇,還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玄通先生。為了求得長生秘訣,玄宗想把已經出家、信奉道教的妹妹玉真公主嫁給張果,嚇得張果趕緊辭官回山,又住進登真洞,繼續過著喂鹿養鶴、騎驢遊山、勸化世人的仙道生活。當地百姓有口皆碑。傳說張果雲遊時,倒騎毛驢,日行千裏;不行時將驢折疊起來裝在袖筒裏。需要時,對紙驢吹一口氣,馬上又變成活驢。

張果老洞的山腳下就是316國道,嘉陵江支流順著國道向東流去。“張果老洞,鳳凰山,柏油馬路腳下穿,清清河淌在人間”的順口溜還在流傳。這些記載和傳說充分證實了張果是甘肅兩當一個曾經真實存在又被神化了的人物。

距縣城東12公裏的鸑鷟山,以張果修行的“登真洞”而聞名於世。鸑鷟山前後有兩當八景中的“鸑鷟仙山、故道鬆濤、鏡峰捧日”三景,站在鸑鷟山頂舉目四望,藍天白雲,林海滔滔。1800多公頃的亞洲最大的稀有樹種——白皮鬆天然林連綿逶迤。鑲嵌在綠浪之中的果老仙山,已成為“隴原東南門戶”上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

“果老酒”即因張果老而得名。傳說無論張果在鸑鷟山登真洞修行,還是後來羽化成仙,常年隨身帶著酒葫蘆。民間傳說張果喝的是仙酒,可以延年益壽。唐玄宗時,張果進朝受封,行走於宮廷,左右不離酒壺,寶貝一樣隨身帶著瓊漿玉液神仙酒。後唐玄宗將果老酒選作貢酒。更有傳說,張果羽化飛升之日,臨別故土之時,曾於鸑鷟山大宴群仙。果老手捧美酒,麵對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滔滔而來的廣香水深情詠歎:“故土玉液甜,送我東海邊……”當地老百姓既羨慕果老的神仙生活,更對果老酒厚愛有加。

相對於正史,傳說隻是給故道增加了神秘色彩,而故道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本身就久遠得令人咋舌。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至今還隱約地回響在故道上空,一路仙酒飄香,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心往神馳。

深秋·大山深處的果老酒業基地

色,清如水晶;香,醇如幽蘭。

公曆2012年晚秋,天朗氣清,陽光明媚。懷著對果老神話的崇敬和對源遠流長的果老仙酒的神往,我們一行二三十人,沿嘉陵江穿越危崖高聳千折百回的靈官峽,走進了大山深處的甘肅省果老仙酒業生產基地。

酒廠地處西秦嶺南麓的茫茫林海腹地,坐落在嘉陵江和野羊河之間一個叫三渡水的地方。三渡水曾經是秦、雍諸地入梁州進四川的捷徑之一。凡路過這裏的人必須連續渡過嘉陵江、琵琶洲的枉渚和野羊河,三渡水因此而得名。然而真正讓三渡水出名的是緊挨著嘉陵江畔的琵琶洲——兩當古八景之“琵琶秋水”的所在地,因為吳鬱故居在這裏,杜甫曾訪吳鬱在枉渚留下《兩當縣吳十侍禦江上宅》的千古絕唱。

甘肅省兩當縣果老仙酒業生產基地就坐落在琵琶洲東側的野羊河畔,這裏三麵環山,一麵臨水。大山恰似一位敞開懷抱的母親,酒廠好比環抱於懷中嗬護備至的的嬰兒。得天獨厚,由山頂向下看去,那山灣又恍然是尊巨甕,裝滿醇香四溢的瓊漿玉液。

初訪酒廠,正值兩麵山巒紅葉絢爛之時。星羅棋布、流光溢彩的紅色夾雜在濃綠的蒼柏或白皮鬆的葉冠之間,明麗的色彩,映入眼簾給人養目怡神的清爽。這是多雨季節難得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天公作美,為我們平添了許多興致。

在天高雲淡、雨過天晴的明快爽朗中,徐徐輕風氤氳著我們期盼雀躍的心情。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一飽眼福,親臨酒陣前沿,探尋“果老酒”佳釀所成之秘密。

溯源·魅力源自文化底蘊

故道魅力源自酒文化的浸潤。

悠久的曆史和神奇的傳說固然能給故道增色,但隨著科技信息化突飛猛進和時代的發展,周邊工業發達地區的許多新型名鎮的光輝,很有可能會將兩當這個靠曆史交通地位和果老傳說聞名的小城遮蓋。不少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城鎮由於缺乏經濟的支撐,都一個個先後衰落,許多繁華古城也早已被曆史的塵埃所湮沒。而兩當之所以能激流勇進,諸多因素中在全國、全省白酒行業占據一席之地的果老仙係列白酒功不可沒。西北地區各大小市縣,常可以看到包裝精美、質地優良的果老係列酒的身影;無論在大飯店的盛宴上還是尋常百姓的餐桌上,都可聞見果老係列白酒的醇厚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