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果老酒經久不衰的風行,作為出產地的兩當縣便因酒而聲名遠播。那些果老的傳說故事便也伴隨著酒香不斷增添著兩當的魅力。
從創建果老酒業可考證的曆史來看,果老酒的前身是“泰山酒”。但客觀地說,無論果老酒釀酒曆史多麼悠久,酒的品質多麼優良,果老酒早期尚未形成真正的“果老”概念。在此前的各種文史記載中,對果老酒的稱謂一直無定名。民間作坊觀其形態、依其主要原料成分叫做“烤包穀酒”;老百姓一喝就提到“明溜子”;外地人則統稱為“兩當酒”;後來因兩當縣泰山白酒廠的開辦而順稱“泰山酒”。張果的傳說也未必能明確定奪其酒名,但卻讓果老仙酒形成了風格和品牌,為果老仙釀酒曆史增添了浪漫色彩,增加了文化底蘊。直到後來,兩當縣果老酒廠開辦,才正式定其名為果老仙酒。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兩當果老仙酒業基本上處於一種穩定的生產發展模式,那就是小作坊式民間生產。產業結構簡單、自釀、自銷、自用,銷售市場順其自然。兩當的小作坊實實在在地保存下了民間原生態的釀酒工藝,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原料由原來單一變為多元,科學完善了製曲配方,摸索出了地缸深池發酵、地窖低溫貯存等一係列規範的釀造技術,探索出貯藏期決定酒的質感口感和營養的原理,使白酒釀製技術日臻完善。果老仙酒獨特的工藝、穩定的質量贏得了兩當白酒的市場消費群體,贏得了方圓百裏老百姓的讚歎,果老酒聲譽漸起。
歲月流逝,幾經滄桑。筆者在采寫這篇文章時訪問了不少年屆八九十近百歲的老人,一提到兩當原生態的白酒,他們立刻充滿自豪。記憶中那逢年過節、走親串友時或圍坐在火塘旁或盤坐在熱炕頭,喝熱乎乎的“明溜子”、“烤包穀酒”的記憶仍是那麼鮮活。那些散裝酒,幾乎成了他們記憶中永遠的樂趣。對兩當地方白酒的曆史依然念念不忘,體現了人們對一種文化的眷戀,也是對新品牌在市場創立雄厚實力的厚望。
探究·果老美酒得天獨厚的秘訣
午間吃飯時,說起早晨在酒廠的品酒經曆,大家意猶未盡,交談熱烈。
筆者細數了幾遍自己接觸白酒的經曆。第一次是被迫嚐酒,學著喝的。與紅酒相比,白酒入口辣,喝下去燒,感覺很刺激但不舒服。那次酒至中途,才發現是一瓶高端白酒,驚喜之餘倒也並沒有多出幾分對白酒的特殊喜愛。今天,走進果老仙酒廠,親臨釀造、灌裝、窖藏車間,酒香四溢,與前幾處原漿酒相比,氣味更加醇厚香濃,非常誘人,引起了筆者品酒的興趣。現場品酒,雖出於筆者意料之外,但確又是在情理之中。麵對果老美酒,連張果仙家都不能自己,更何況筆者一介凡人。誰料這一品竟如此美妙,感覺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品了幾遭,引得周圍的人紛紛仿效,讚不絕口。追根溯源,果老酒美。美在哪裏,美由哪裏來?
釀造條件是關鍵。總數一數製曲、選糧、粉碎、下窖、蒸煮、攤糧、放餾、窖藏、貯存、勾調等等釀酒的數十道工藝,在甘肅省果老仙酒廠裏,每一道都是精益求精的。
這裏擁有得天獨厚的好水。無論生產何種酒,一定要好水。嘉陵江、枉渚和野羊河這三渡彙合之水,均係發源地前端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的未受汙染的地下礦泉水,是在地層深部循環形成的含有國家標準規定的礦物質及限定指標的水。在建廠前,酒廠負責人請專業人員對水質進行了檢測,符合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鋰、鍶、鋅、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矽酸、遊離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九項界限指標。三渡水之水,不愧為釀酒的好水源。
這裏保持精益求精的配料。果老酒主要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等各種穀物為原料釀製。兩當是個農業縣,在曆史上就是一處農業物產豐富的天然寶地。主產優質玉米、小麥、高粱,糯米和大麥則分別從相鄰的漢中和四川批量購買。在選料過程中,嚴格把關,杜絕幹癟、出芽、發黴的原料入庫。所有製酒原料經得住檢驗,耐得住考驗。而且,今天的果老酒選用的曲料配方比當年的老秘方更科學,更高端。
這裏有中國頂級名酒的技術支撐。甘肅省果老仙酒廠的23年窖池傳統工藝,不僅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酒質,更先後特聘原五糧液專家和瀘州老窖專家進行深入指導。結合兩當果老仙酒業的市場銷售實際,最終選定由瀘州老窖1573專家組專家黃彥飛精心勾調,使果老酒濃香醇厚、幽雅細膩、入口甘洌、落喉淨爽、諸味調合、持久留香,具有五糧香型的獨特風格。
國窖在中國,某種程度上隻有一個,那就是瀘州老窖。1573是第一個經得起檢驗的,起點高,標準高,是中國白酒標準鑒賞級酒品,這就是品牌在市場上賽跑的“耐力”。果老酒正是向著這個目標看齊加力。
尋蹤·創業者的足跡
兩當白酒業在自生自滅狀態下艱難地走過了長達千年的發展曆程,那是一個原生態的自然選擇過程。現在她又迎來了新生命的開端,果老酒的發展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再次步入輝煌。帶給果老酒全新命運的,是一個叫楊忠俊的人。
八十年代末期,楊忠俊任顯龍鄉黨委副書記,後調往隴南市西坡煤礦,曆任煤礦紀檢書記、副礦長、礦長。之後的20多年間,和他同時代的領導大多數都有所變動,仕途上有所升遷。唯獨他兢兢業業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斷加強企業改革的步伐,尋求更好的發展出路。2004年,響應黨和政府深化企業改革的政策,他放棄公務員身份,帶領一幫人從國企轉讓西坡煤礦經營權,改製為民營企業。憑著他對260餘名改製職工的責任心和對煤礦事業的熱忱,在近幾年的經營實踐中,他的煤礦向地方政府納稅1353.08萬元,改製後七年納稅是改製前七年納稅的3.86倍,成為兩當財政的支柱產業。可以說,一座西坡煤礦養育了一方兩當人。
在將煤礦成功轉型並不斷發展壯大、實現現代經營管理、走上科學正規發展道路的時期,這個已過不惑之年卻依然意氣風發的男人,內心一直保留著一個願望,那就是如何使兩當的民營經濟創出一條新路子,更快地發展壯大起來。他的這份執著,一直在內心醞釀著。八十年代以前,兩當至少還有煤礦、陶瓷廠、水泵廠、電器廠、輕工廠、工藝廠、印刷廠等一些企業,改革開放後這些官辦企業都不複存在了,之後興起的各種小型民營企業規模都不大。散兵遊勇,形不成具有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的龍頭企業。沒有龍頭企業,這是兩當經濟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在兩當已申請地理標誌產品專利的狼牙蜜和生產銷售已很不景氣的原果老酒廠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決心要做一番事業,認認真真地、踏踏實實地闖一闖,為兩當產業經濟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在前往酒廠的路上,楊廠長開著自己的車熟練地行走在盤旋而上的山路上。這條路,他走了20多年。最初去煤礦上任,他是坐班車。早晨由西坡發往縣城,下午由縣城返回西坡。在大山的嶺上,也就是西坡最高的地方,有一條岔道,從那裏通向西坡煤礦。回煤礦,在行車的中途岔道口下車,去縣城,就要早早步行到岔道口等車。山中的歲月見證了他的勤奮、吃苦、敬業,也見證了他的成熟與滄桑。後來,煤礦效益好了,有了車,司機陪著他一次次走出大山,聯係業務,又一次次回到大山,埋頭苦幹。多年的創業、守業,磨礪了他的心性,錘煉了他的意誌,培養了他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