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企業內部控製的環境(1 / 2)

中小企業內部控製的環境

出類拔萃

作者:於海珍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製製度具有與大型企業同等重要的意義,是使中小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小企業內部控製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控製製度仍有諸多不足,影響內部控製的因素是眾多的,但控製環境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控製環境是企業內部控製的基礎,開展環境不佳,將導致內部控製製度形同虛設,無法實現真正執行。

(一)管理者內部控製意識淡薄。

中小企業老板中很多是依靠機遇和冒險精神逐步完成原始積累的,他們往往不太重視內部控製,對內部控製缺乏了解。雖然有些中小企業建立了內部控製製度,但沒有認識到它是一個動態係統,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企業業務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內部控製已不再適應企業的發展,出現問題時無法加以糾正。甚至有的企業在不了解自身情況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業的內部會計控製製度,把建立內部會計控製的目標定義在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上,不能很好地落實執行,形同虛設。

(二)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內部管理職責不清。

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內部控製的最高層次,良好的內部控製執行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必備條件,而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同樣使內部控製成為無源之水,一紙空談。

1.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或者由家族式企業發展起來的,往往存在“一言堂”和“任人唯親”的現象,而公司章程隻是流於形式。在這些企業中,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通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和財務決策權掌握在“大家長”手中。往往會出現右手做出的決策由左手來監督的怪異現象。因此,在這樣的機製下,內部控製很難得到有效執行。

2.董事會獨立性不夠。理論上,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起著很重要的樞紐作用,它一方麵是所有者的代理人,代表所有製的利益。另一方麵是企業經理層的委托者,負責對企業經理層進行監督檢查。但在實踐中,由於所有者缺位或大股東控製,致使董事會成為一個“橡皮圖章”,要麼為經營者把持,要麼為大股東把持,根本不能站在獨立立場上代表所有股東的利益。同時由於董事會成員的精力、素質和專業水平等方麵的限製,很多董事並不“懂事”,董事會的運轉並未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三)內部審計機構監督不力。

監事會的成員基本上是企業內部人員,由黨組織部門和經理層任命進入監事會,甚至有些中小企業財務部門領導兼任內部審計的負責人,財務人員兼任內部審計人員,缺少監督者應有的獨立性及有效的監督手段及監督技能。另外監事會成員的能力及權力有限,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從事的審計業務是財務審計,而對管理審計涉及較少。審計的範圍主要有審計財產、資金是否安全完整,核查揭露舞弊行為,開展財務收支審計等。隻注重事後監督,不注重事前、事中控製;隻注重財務報表的審計,而忽略對公司管理現狀進行分析、評價,並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得企業監事會代表股東對董事會進行監督的職能沒有落實,監事會僅僅是一個擺設。

(四)信息交流與溝通不暢。

從企業整體來看,縱向交流多,橫向交流少,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缺少有效溝通,導致企業各部門之間業務協調性差,並有脫節現象,造成企業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