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少數民族地區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1 / 2)

對少數民族地區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

出類拔萃

作者:陳秀傑

摘 要: 本文以欠發達地區通遼市為例,對轄內銀行業近十年間的收益路徑演變過程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擬提出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何有效經營欠發達地區銀行業,拓寬經營渠道,在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銀行業 收益路徑 可持續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

一、通遼市銀行業實現收益路徑演變特點

通遼市轄內銀行業有6家,其中,國有控股商業銀行4家、城市商業銀行2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3家、政策性銀行1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通遼市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落後,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銀行業也得到了發展,其資產規模、貸款質量、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明顯增加,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2012年末,通遼市銀行業實現收入82.08億元,其中利息收入60.27億元,占全部收入的73.43%,非利息收入21.81億元,占全部收入的26.57%;非利息收入中中間業務收入2.83億元,占全部收入的3.4%;通遼市銀行業總支出65.82億元,其中利息支出24.67億元,占全部支出的37.48%。統計顯示,通遼市轄內銀行業收入十年間增加了73.92億元,年均增長71.3%。通遼市銀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收益情況呈現的主要特點有以下方麵。

1.銀行業收入及利息收入逐年增加,而且收入中利息收入占主導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收入逐年增加。通遼市銀行業收入從2000年的7.7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82.08億元,10餘年間增長9.64倍。其中利息收入由2000年的5.85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60.27億元,10餘年間增長9.3倍。

2.利息收入占比有逐年遞減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發展,銀行業逐步擺脫了單純依靠利息收入的局麵,利息收入逐年增長,但其在總收入的比重卻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2003年,通遼市銀行業利息收入為6.66億元,占全部收入的81.61%;2012年通遼市銀行A業利息收入為60.26億元,占全部收入的73.17%。通遼市銀行業十年間,雖然利息收入增加了10倍,但其占比卻比十年前降低了8個百分點。

3.非利息收入中金融機構往來收入占絕大部分。金融機構往來收入包括係統內往來收入、省轄往來收入、轄內往來收入和中央銀行往來收入。根據調查顯示,通遼市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中金融機構往來收入占絕大部分,2012年末,金融機構往來收入達到17.39億元,占非利息收入的79.69%。金融機構往來收入中省轄往來收入、轄內往來收入占主要部分,而且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非常明顯。

4.中間業務收入逐漸壯大,但占比較低。銀行業中間業務是一項低風險、低成本、高收益的業務工作,也是與銀行業的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並駕齊驅的三大支柱業務之一。通遼市銀行業中間業務雖然得到了發展,但是和發達地區銀行業中間業務相比,發展比較緩慢,在收入中的占比較低。2012年,通遼市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為2.83億元,較2000年增加2.82億元。雖然增長幅度達282%,但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僅為3.4%,相比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較低。說明經濟欠發達地區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發展比較緩慢,同時說明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5.實現收益路徑演變銀行間差異較大,發展不協調。

(1)通遼市轄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獲得收益路徑中依賴利差收入明顯,中間業務發展緩慢。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扶持下,曆史包袱逐漸減輕,資產質量不斷上升,收益明顯提升,逐步成為支農主力軍。然而,通遼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中間業務發展仍然緩慢,收入大部分來源於利息收入。

(2)通遼市轄區國有控股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較快,種類明顯多於其他金融機構。同上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3種中間業務種類相比,國有控股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較快。以通遼市建設銀行為例,中間業務品種就達到了27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