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少數民族地區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2 / 2)

二、收益路徑視角下銀行業可持續發展麵臨的困難和問題

1.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經濟欠發達地區銀行業過度依靠利差收入作為收入來源,業務種類單一,不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我國銀行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銀行業,經營品種比較單一,實現收益路徑狹窄,經營不夠靈活,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由於欠發達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相對落後,銀行業開放也較晚,社會信用環境比較差、企業經營水平低、金融監管手段滯後,而且缺乏高素質金融管理人才,這都嚴重製約著非利息收入的增長。

2.銀行業中間業務發展不協調,效益差,不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一是中間業務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覆蓋麵小,效益差。雖然通遼市中間業務品種不少,但有特色的產品相對較少,已推行的品種大都局限於結算、銀行卡和代理類等產品,中間業務中的谘詢業務、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業務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開展規模不大或基本沒開展;二是中間業務品種製定大都集中於總行級,有些品種因地域、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因素的限製很難在欠發達地區開展;三是在新的中間業務品種上宣傳力度不夠,有需要的客戶無從得知新的中間業務品種,製約了中間業務的發展。

3.受信貸規模的控製,貸款餘額難以擴大,資金使用效率低,利息收入無法再增長,不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一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受信貸規模控製,貸款餘額難以有效放大,融資力度與自身經營效益均無法實現最大化,資金有效運用率很低;二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受軟硬件環境條件的約束,一般隻能辦理傳統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金融業務,以存貸利差保持利潤的增長。電話銀行、投資理財、擔保谘詢等新型業務受條件限製無法開辦,影響業務經營模式。

4.銀行業涉農貸款執行利率偏高,偏離支持“三農”的初衷,不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銀行業中的涉農金融機構在實際執行涉農貸款中比較粗放,大多數涉農貸款執行高浮動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的2倍左右。根據調查統計顯示,通遼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12年發放的短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12.88%,是基準利率的2.30倍,這樣勢必會導致非常明顯的負麵後果。

三、對策建議

1.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銀行業經營機製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重要標誌。商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是銀行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在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構建相應的產權製度和公司治理結構,使銀行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合理界定銀行的基本職能,全麵實現由行政管理向市場導向管理的轉變,推動銀行業經營理念、經營策略、經營行為、經營方式創新,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這有利於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以傳統業務為基礎。目前,以“存、放、彙”為主的傳統業務仍然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業務,市場需求依然較大。為了穩固、擴大、優化已占有的金融市場份額,銀行業首先要鞏固當前的傳統業務,同時充分認識到傳統業務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在發展傳統業務時,突破傳統業務運行模式,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改造傳統的“存、放、彙”業務,實現傳統業務效用的最大化。根據銀行發展戰略及服務對象特點,銀行業要大力創新業務品種,重點拓展特色業務,以彌補當前傳統業務品種少、質量低的不足。銀行業可根據實際情況推出一些創新存款、貸款、彙款等業務品種。

3.大膽創新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有利於銀行業可持續發展。依靠傳統業務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銀行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便利化、多元化的中間業務發展迅猛,成為現代銀行業的重要業務領域和主要利潤來源。在這種環境下,欠發達地區銀行業要抓住目前我國銀行中間業務薄弱這一有利時機,因地製宜,分地區、分層次、分階段地開發特色中間業務,使其成為欠發達地區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