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主動學習(2 / 2)

1.層次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麵:一是同一活動的層次性,根據活動需要、幼兒能力水平,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在同一活動中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滿足具有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如在“節奏魚”區域中,我們設計了邊讓幼兒釣魚邊讓幼兒拍出魚身上的節奏這一活動,在鯉魚的身上寫上簡單的節奏,在熱帶魚的身上寫上帶有切分音、休止附的節奏,這樣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釣不同的魚。在他們對這些簡單節奏運用自如時,我們引導他們釣一些其他魚(節奏型比較難的);二是前後活動的層次性,材料投放要突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如在“拚正方形”中,第一個月讓幼兒用六塊幾何圖形拚,等到他們基本會了,就將其中兩塊剪開,變成八塊,讓幼兒拚,然後過一段時間再變成十塊、十二塊,逐步增加難度。

2.調整性: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改進或擯棄不適合的材料,挖掘新材料。如大班10以內數的組成,教師設計了配對遊戲,將卡片分成兩部分,並剪成大三角、半圓形、波浪形,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圖形配對成了幼兒的關注點,而數量排隊卻被忽視了,於是我們立即進行了調整。

三、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活動

區域活動以分組活動為學習形式,隨著空間的擴展,教師與幼兒不再處於一個固定的位置,建立了平等愉悅、和諧新穎的師生關係,改變了居高臨下、封閉壓抑的師生關係。因為區域活動具有自由度大,形式多樣,材料豐富,教師目的明確,便於個別指導等特點,所以能使幼兒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結合在一起。一方麵,突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注重幼兒對材料的擺弄、操作、成功、失誤等過程,在此過程中,幼兒有所感知,有所發現,而不是給幼兒提供現成的答案或方法。另一方麵,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做用心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引導者,及時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根據幼兒的個性、能力等方麵的特點,結合培養目標,找出素質培養的“最近發展區”。例如:我發現科學探索區的鵬鵬小朋友拿著鏡子照了照,覺得沒什麼好玩,就放下了。我說:“鵬鵬,我們到陽光下玩怎麼樣?”鵬鵬把鏡子拿到陽光下照來照去,突然,他發現鏡子能反射太陽光,還能把光斑投射到牆壁或天花板上,他興奮極了。可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又沒人玩鏡子了。想了一會兒,我打來一盆水,以商量的口氣說:“丹丹,我們把鏡子放在水盆裏,看看會發生什麼?”丹丹把鏡子放在水盆裏:“哇!天花板上有光斑在晃動。”“哇!光斑變成了彩虹啦!”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叫了起來,紛紛動手嚐試。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我打來一盆盆水讓幼兒自己操作,可有的成功出現彩虹,有的沒有,大家感到很奇怪,於是紛紛找原因。過了一會兒,欣然大聲叫起來:“我知道啦,剛才是蓉蓉把太陽光遮住,再試試看。”在我的點撥引導下,幼兒玩鏡子的興趣又被激發了,既獲得了感性經驗,又有效地培養了探索精神。

區域活動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隻要有一絲進步就可以,極大消除了孩子怕失敗的恐懼,增強了自信,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樂於學習的興趣,為發展幼兒自主精神提供了無窮的動力,為幼兒實施終身發展的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