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主動學習
幼教天地
作者:陳潔
二十一世紀,幼兒教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觀,把教育提升到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新境界。《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環境是幼兒的教師,它能讓幼兒獲得經驗、樹立自信、發展自我。區域活動的環境是人為創設自然情境的幼兒遊戲,對幼兒而言是自主遊戲,是幼兒自發自願的活動,更有利於發展幼兒個性。因此,區域活動是發展幼兒個性,實現麵向全體,縮短師生距離,促進情感交流,優化教育資源,加強素質教育,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它代表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怎樣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學習呢?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我班區域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麵我談談體會。
一、師生互動,設置區域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區域活動的內容來自於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生成的問題。因此,在設置區域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這樣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1.“生成”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認識特點、興趣及月份目標,通過與幼兒共同探索“生成”活動區域。如3月份,孩子對種子、種植環境產生興趣,“在開水裏泡過的種子能發芽嗎?”“沒有水,種子能發芽嗎?”“把它放在黑暗處,能發芽嗎?”……我們尊重幼兒的想法,為他們提供試驗的地方,幫助他們找到需要的材料,和他們一起研究,定期觀察和記錄,最後分享發現結果的快樂。這樣根據幼兒的求知欲和季節目標,“生成”的認識活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再如,我發現幼兒對自己沒玩過的玩具很感興趣,就建議他們把家裏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一個令幼兒流連忘返的玩具區就形成了。
2.解決問題:針對某些區域活動中人數過多過擠的現象,我引導幼兒通過分析和討論重新設置區域的數量,更換區域的內容,增添遊戲的材料。如認識架上的蔬菜、水果,投放的時間為兩三天;故事島的幼兒一起聽故事後,對故事的內容情節有表現的欲望,我就和幼兒一起把故事島變為小舞台,並與他們共同準備表演材料及道具,如製作頭飾、指偶,搭建木偶台,設計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標誌等。在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團體精神、操作能力,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另外,我們也通過持卡人區的辦法限製某個區域的人數(沒卡的幼兒可通過持卡人區幼兒協商交換區卡)。這種辦法既解決了人多擁擠的問題,又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豐富了幼兒的交往經驗。針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音樂區的幼兒因敲打節奏影響了故事區的幼兒),我趁機讓幼兒討論各個區域分別設在哪個位置更合適,為什麼?如自然區的植物需要陽光,自然區安排在陽台上比較好;音樂區較喧鬧,設在走廊上比較好;圖書區、認識架、智力宮等較為安靜的區角則設在活動室內較合適。通過討論,幼兒懂得各個區域要動靜隔開,減少幹擾因素。
二、動態性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我們努力將發展目標,活動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滲透到所提供的材料中,使幼兒通過操作主動獲取多方麵經驗。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們注意動態性。體現在以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