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的調查和分析
幼教天地
作者:何樣
幼兒教師的口頭言語行為在幼兒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既可以改善師幼互動狀況,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又能促進教育者本身教育素質的增強,使研究結果更加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本研究以中班為例,通過一日活動,包括教學、生活、遊戲、運動等,對幼師的口頭言語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
一、口頭語言行為的分類
參考《幼兒園師幼言語交往的研究》,我進行了以下分類。
1.按照言語的功能進行劃分,可以分為:
A.講授言語行為:包括A1講述行為、A2提問行為、A3應答行為。
B.評價言語行為:包括B1表揚行為、B2批評行為。
C.情感言語行為:包括C1安慰行為、C2鼓勵行為、C3諷刺行為、C4詰問行為。
D.維序言語行為:包括D1命令行為、D2警告行為。
2.根據教師言語的感情色彩,可以分為:
E.積極言語行為:包括B1表揚行為、C1安慰行為、C2鼓勵行為。
F.消極言語行為:包括B2批評行為、C3諷刺行為、C4詰問行為、D1命令行為、D2警告行為。
G.中性言語行為:包括A1講述行為、A2提問行為、A3應答行為。
3.根據交往發起方編碼可分為:T1表示由教師發起,T2表示由幼兒發起。
4.按照言語的目的來分,分為四類言語:
第一類:S,陳述言語行為,分為S1(肯定陳述行為)和S2(否定陳述行為)。考慮到師幼言語交往中經常出現告狀言語,因此特在此類言語分出S1-1(表示告狀行為)。
第二類:N,疑問言語行為,分為N1(一般疑問行為)和N2(反意疑問行為)。
第三類:祈使言語行為,分為D1(命令行為、要求行為)、D2(請求行為、懇求行為)、D3(勸告行為)和D4(建議行為)。
二、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列舉與分析
案例:老師:“我們開始上課。”這時課堂還沒有安靜,老師:“××小朋友的紀律最好,我看誰能像他一樣。”(表揚B1),說完之後還是有幾個小孩在說話,老師說完“猜猜這是誰來了”後,教室內炸開了鍋,老師:“再說話把你們放到小班去,讓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中班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不遵守課堂紀律。”再沒人講話。
教師發起T1的口頭言語行為,主要是由於課堂秩序還未完全安靜下來,影響教育活動的開展,教師用了多種口頭言語控製課堂。第一次教師口頭言語行為是教師上課之前課堂還未安靜,教師就用了評價語言B,教師很明確地表揚了×××小朋友,通過表揚B1的語言,希望能引起幼兒的注意,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但發現效果不明顯時,教師用了維序語言D,運用命令D1的語言製止幼兒的講話行為,這種語言屬於消極語言F,幼兒從教師麵部流露出的厭惡表情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因此停止講話,達到了老師需要的效果。
三、生活活動中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列舉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