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的調查和分析(2 / 2)

本部分列舉按照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順序。具體順序為:來園、早點、午飯、午睡、午點、離園。

案例:晨間接待的時候,副班因為發燒隔了一個禮拜才來了,班上某男孩平時和副班關係很好,看到她很開心地說:“嚴老師,你終於來了,我好想你。”老師隨即說:“XXX,幾日不見又長帥了,我不在的時候有沒有乖啊?”孩子很開心地點點頭,一把抱住了老師,臉湊到了老師麵前,老師立馬閃開了,說:“好了好了。”看到身後的我說:“這孩子差點親到我。”孩子盯著我倆,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悻悻地走開了。

這是由幼兒發起的T2口頭言語行為。幼兒用感歎語氣表達對一段時間不在的嚴老師的想念之情,教師用了情感語言,態度親切友善,屬於積極言語。但當幼兒所求與教師稍親密的動作時,老師避開了,說話暗含了警告語言D2的意味,男孩沒有達到預期的親近效果。教師這種不穩定的言語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師幼之間情感的溝通,幼兒可能感覺教師喜怒無常,捉摸不定。幼兒的心靈非常稚嫩,教師稍有不慎便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四、遊戲活動中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列舉與分析

案例:在拍皮球遊戲活動中,我發現有三種孩子,一種是不會拍皮球的孩子,因為不會玩所以拍了一會就沒有心思再玩了,而且看著其他孩子拍得很好情緒會很低落,靜靜地躲在角落裏。第二種就是已經拍得很好的孩子,他玩膩了就不再玩了,第三種就是還很努力地盡心地拍球,針對第一種孩子,老師會親自示範:“來,我和你一起玩,老師特別想和你一起玩,你能和我做好朋友嗎?”第二種孩子老師會找同樣拍得很好的孩子說:“那你們兩個比比賽,看誰拍得多,誰更加厲害。”這樣孩子們都很積極地拍著,因為沒有計時,老師同樣誇獎了兩個孩子。

此次口頭言語行為是由教師主動發起的T1,教師運用鼓勵語言C2讓孩子更加專注於遊戲。這樣的言語可以讓幼兒獲得安慰,情緒得到安撫。

五、運動中幼兒教師口頭言語行為列舉與分析

案例: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們拿著手中的塑料杯子想著怎麼玩,大多數孩子都是當成投擲玩具,練習投擲,不一會就都放在一旁表現出沒有興趣的樣子,一些幼兒甚至開始破壞紙杯。這時老師就需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你們看,老師可以把紙杯子頂在頭上走路。”很多幼兒開始模仿我,把紙杯子頂在頭上,小心翼翼地走路,還互相探討怎樣才能讓紙杯子不掉下來,孩子們又變得興趣盎然了……

此次活動是由教師發起T1的口頭言語行為,由於幼兒對體育遊戲沒有興趣,教師則運用豐富的講述性語言A1創設情境,引導幼兒根據情境想象畫麵,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間接性地指導幼兒,激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不斷激勵他們開發紙杯的玩法。

每個幼兒的發展程度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師應尊重個體差異,對能力弱一點的幼兒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盡量用積極的言語與幼兒溝通,語氣親切,態度柔和,有耐心,這樣孩子才能在活動中獲得發展。教師應考慮到個體差異,開展難度不同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滿足,提高幼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