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初探
幼教天地
作者:陸靜芳
在社會中,任何一個個體都不是單一、孤立的存在,而是在與周圍人及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兒童也正是在與周圍人,特別是與父母、教師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的。師生互動作為其中一個主要方麵,對兒童認知、社會性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4歲是幼兒體驗情感、建立情感的關鍵時期。而把握積極有效的師幼情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聯係,對幼兒的全麵發展極其重要。發展師幼之間的情感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接觸和交流基礎上的。那麼怎樣才是積極有效的師幼情感呢?師幼之間是一種平等的、自然的、互相尊重的關係,不會因為雙方的身份而影響交流效果。教師以幼兒為本,了解他們敏感的心靈,接納他們天馬行空的思想;同樣,孩子則把教師當做身邊的親人、夥伴,樂於亮出自己的想法,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實的感情。這種真誠、和諧的師生溝通方式及互相依賴、平等互助的教育狀態體現出來的正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師幼情感。
和諧、健康的師幼情感推動著幼兒與教師、同伴之間親密無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更快地融入集體,感受共同生活、主動學習的樂趣。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是構建師幼互動的基礎,是增進師生關係的良藥秘方,也是促進良好教育行為的動力源泉。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實現有效的師幼互動呢?
一、關注幼兒,及時捕捉,創造師生互動的條件
綱要指出: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構建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對方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生互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產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條件。任何行為得不到對方的注意和關注時,其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和餘地都不會太大。從溝通角度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先喜歡教師,再喜歡教師提供的教育。他們很注重對教師的整體感受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然後再來決定對教師的教育是“接受”還是“不接受”,這種現象符合人際關係的規則。如幼兒在教室裏自由地遊戲和交往,而此時教師需要幼兒安靜下來進行集體遊戲,大多數教師選擇了拍鈴鼓,當幼兒不能按指令給出相應的反應時,教師便履行“教育批評”的職責,然而我們仔細想一下,好動、控製能力差本來就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反應都在情理之中,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停車場”、“小司機開車”等遊戲,這兩個遊戲深得小朋友的喜愛。
二、明確角色,有效引導,發揮師生互動的實質
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認為互動就是要解放孩子,讓他們動起來,讓他們自己動,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可是結果幼兒像一盤散沙,變得自由散漫。綱要明確指出:這種對幼兒放任自流、缺乏實質性的指導,或簡單地組織一些讓幼兒有機會動的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沒有實質性意義。教師在幼兒自主活動中的角色和地位應該是:自主活動環境的創設者和自主活動過程的觀察者、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