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應該給幼兒創造寬鬆、自由發展的心理環境,在那裏,幼兒能得到自然發展,有助於幼兒創造自我和實現自我。它應該是一個有秩序的、生氣勃勃的、愉快的環境,是容易為幼兒接受、為幼兒喜愛的環境。在那裏,幼兒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幼兒和教師是一種新型的夥伴關係,教師要努力創造以幼兒為主體的和諧寬鬆的人際環境,和幼兒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學習。隻有這樣,幼兒才喜歡並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
2.創設新奇、動態的物質環境。隻有新奇、生動的環境,才會使幼兒感興趣。“興趣是個水閘,依靠它,能打開注意的水庫並指引注意流下來”。孩子們會動用各種感官參與其中,通過眼看、耳聽、口嚐、手摸,了解事物的各種特性。幼兒幾乎對任何動態的環境都感興趣,其實他們自己正是動態環境的最活躍因素。運動是幼兒的本能,它能滿足幼兒身體發育的需要,是幼兒探索環境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內容、季節變化不斷創設新奇的環境,充分利用場地及自然界提供的沙、泥、石、水等動植物建設水池、沙坑、飼養角等,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盡量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從而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獨立自主地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從而認識和解決問題。
3.注意適時、適度的幹預。在活動中教師是一個忠實的觀察者、聆聽者、記錄者,教師要盡量讓幼兒自己思考、尋找答案,自己在嚐試解決問題的情景中發現事物間有趣的關係。對幼兒在探索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教師的指導要把握一個“度”,不要過多地幹預,點到為止。但是這並不表明教師僅僅是幼兒活動的旁觀者。教師應抓住幼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創設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幼兒的思維;給幼兒提供必要的線索反饋,發展幼兒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幼兒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幼兒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4.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首先要深入觀察、了解幼兒。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必須深入兒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征,以及各方麵的發展水平。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通過觀察捕獲幼兒發展的各種信息。其次,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客觀分析,找出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在活動中,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標,才能有效指導幼兒。
教師要有強烈的觀察意向和科學的觀察態度,要以欣賞、忍耐、研究的態度觀察幼兒,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充分了解幼兒,解讀、理解幼兒的行為。觀察活動環境能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適應不同層次的幼兒,材料的數量是否充足,幼兒自主活動的進展如何,從中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情感態度、認知水平和個別差異等,以提供適時、適度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