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親近生活,挖掘材料藝術美
綱要明確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日用品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過聯想,“因材施藝”地進行建構,製作出立體形象的物件。巧挖生活素材的“巧、妙、深”。對於學前兒童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例如:晨間遊戲體現了生活素材的“巧”,“袋鼠跳跳樂”是用廢舊衣服縫製的,“巧走梅花樁”是用易拉罐拚成的,“趕小豬”是用報紙和塑料瓶做成的。
區域遊戲體現了生活素材的“深”,“毛毛蟲的聚會”是用孩子們的舊的有彈性的絲襪和枕頭芯製作的,通過毛翅的固定,一個個毛毛蟲就出來了,用舊手套縫製一顆顆小樹就製作好了,放在一起不就是聚會的場景嘛?孩子們可以根據顏色進行毛毛蟲分類,根據毛毛蟲身上的節數進行數與量的配對,根據毛毛蟲的長短進行排序等,這樣區域材料的層次性就出來了,科學常識知識又蘊含其中。
美術遊戲體現了生活素材的“妙”,“有趣的立體畫”是用廢報紙做的紙漿,糊在木板上,一幅幅立體畫就完成了;“變果盤”是用豆子、開心果殼、膠水粘貼而成的。
五、滲透科學,節能又環保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熱愛大自然是幼兒的共性,幼兒生來就對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大氣、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喜歡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他們的心靈裏一直藏著“為什麼”。幼兒園老師要積極讓孩子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培養他們一定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好玩的瓶寶寶》遊戲中,我們指導幼兒針對瓶子的顏色、大小、高矮、粗細進行分類,訓練幼兒的感知能力;進行瓶蓋與瓶子的配對,訓練幼兒用手擰的技能和各種感知能力;還可以把瓶子挖開一個缺口,貼上小動物形象,讓幼兒給小動物喂食,訓練幼兒用手指捏、用手抓、用勺子舀、用筷子夾等手眼協調的精細動作;還可以將瓶子裏放入不同量的糧食,通過晃動發出聲響,訓練幼兒的聽覺,比較聲音與物品多少的關係;把裝有水的瓶子當做“保齡球”玩,訓練幼兒的手臂力量和命中率;可以把兩個瓶子製作成沙漏讓幼兒觀察、比較沙的下降速度,培養幼兒的觀察力等,我們充分利用廢舊資源,尊重幼兒的個體發展,和幼兒共同創作,有效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
教育來源於生活,教育來源於實際,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點滴,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幼兒的習得過程,讓我們的孩子在低碳環境中健康自然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