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材有著大量的地理知識。這些抽象的地理知識對於教師來說都是抽象的知識,更何況對於五六年級的孩子呢?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類似教材時,照本宣科,重知識學習,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認知喧賓奪主替代了道德教育。如果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那麼,學生學習知識,就會“如魚得水”。
(二)融於活動
純粹的地理知識的傳授過程是很枯燥的,小學生都處於好奇階段,如果在課堂上,讓孩子簡單地、枯燥地記住一些地理數字和專業知識,那麼孩子的興趣火花肯定會被澆滅,甚至被扼殺。如果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融於活動,讓孩子在遊戲、討論、競猜等活動中學會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我相信孩子們肯定會終生難忘。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綜合課程,而品德性是它的靈魂。我認為,學生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因為,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那是學生自己的,是最真實的。這節課的教學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它實現了“知識認知”到“心理體驗”的轉換,較好地將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融合在了一起。
(三)情感體驗
麵對地理知識的教材,教師認為地理本身不含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需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從外麵硬塞給地理知識,致使知識與品德成為“兩張皮”。到正式傳授知識時,教師就會以知識傳授為本,以自我為中心,過多地重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品德學科應有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往往會淡化,甚至忽略。
以《金字塔下留個影》為例。教學本課,不僅要讓兒童了解有關埃及的地理、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學會欣賞,認同生活在異地、它國的人和他們的優秀文化。在教學中,當教師講解“迄今為止,沒有人知道四五千年前的人們是如何用重達10多噸的巨石建成金字塔的”和介紹獅身人麵像的曆史故事時,不必像有的教師那樣刻意強調,埃及人是如何如何偉大,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和智慧,等等。教師隻要創設適當的情境、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受到觸動,情感得以升華,會被古埃及人的智慧折服,引發對世界曆史文化的興趣,從而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這種情感上的反應不是教師外在強加的,而是生活事實本身蘊涵的,是意之如此,情之所致。這樣發自內心的、自然產生的情感才能對學生的品德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地理知識裏蘊含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蘊藏在知識當中,它們無法剝離。麵對地理題材的品德教學,教師隻要將生活融入品德課堂,讓課堂聯通生活,就能從地理知識中尋找到品德應有的德性,就能“品嚐”到品德應有的品德味。
參考文獻:
[1]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
[2]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新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