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生活融入課堂,讓課堂聯通生活(1 / 2)

讓生活融入課堂,讓課堂聯通生活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張克琴

摘 要: 地理題材的品德教學一直是一線老師的一大難題,有的老師幹脆將品德課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課,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是因為教師缺乏知識儲備,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分離等。其實,隻要讓生活融入品德課堂,讓課堂聯通生活,找到品德課程應有的生活性、趣味性、體驗性,找到品德課程應有的品德味。

關鍵詞: 地理題材 品德課堂 學生生活

《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句話概括闡述了品德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新課改的春風已經吹了好多年的時間裏,有些教師麵對一些綜合性教材,往往還會手足無措。因為,教材中涉及大量地理、曆史、社會的知識性內容,不知道怎麼麵對,尤其是抽象的、枯燥的地理知識教學。其實,隻要讓生活融入品德課堂,讓課堂聯通生活,尋找到品德課程應有的生活性、趣味性展開教學,就能找到品德課程應有的品德味。下麵,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進行地理題材的品德教學時的做法。

一、地理題材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有許多涉及地理方麵的知識教學。一些教師把品德課中的地理當做知識來教,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係統知識,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

(一)教師的知識儲備缺乏

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教師知識儲備缺乏指的是地理知識和課程改革知識的缺乏。在小學現階段,進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教師多數來自於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一部分來自於其他學科教師兼課。無論是來自於哪種學科的教師,由於現有知識結構不合理,他們對地理知識都不太了解,不適應具有綜合性的品德課的教學。如今在小學從事品德課教學的老師很大一部分是一邊學一邊教的,不能做到從整體宏觀角度把握知識,這就使品德課的質量大打折扣。另外,課程內容多、難度大、課時少,在客觀上導致品德課中地理教學的困難。

(二)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分離

教學中,老師不知道如何對涉及的地理知識進行定位,準確、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容易上成純粹的地理課,上成知識傳授課,知識味濃,情感性不足。沒有情感的交融,就沒有品德與社會課的生命,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質量取決於學生的情感質量。因此,實現地理知識與人文教育相統一是我們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地理題材品德課的教學策略

麵對教材中大量的地理知識,怎樣既能做到傳授地理知識,又不忽視品德學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呢?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德性”,即品德課應有“品德”味。

(一)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