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1 / 2)

淺論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馮國琛

一、情緒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積極、高昂的情緒被認為是健康人的重要標誌。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心理反應,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及滿足的程度如何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和內容。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情緒對教育效果的影響。許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有意無意地把與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和引起感情共鳴作為一種教育方法,重視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達到教育目的。

情緒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作用有兩麵性,既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又能降低學習積極性,削弱學習效果。一般來說,高興、快樂、喜悅、熱情等積極情緒,對學習有促進作用;焦慮、痛苦、憂傷、憤怒、冷漠等消極情緒,對學習起阻礙作用。

情緒對學習的影響表現為以下方麵:當所學習的材料的情緒與學習者的情緒一致時,記憶效果就好,即愉快的人更容易記住令人愉快的材料。而悲傷的人更易記住令人悲傷的材料;另外,人在愉快的狀態下更易記起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的東西。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體會到愉快的、平衡的情緒能使人的大腦處於最佳活動狀態,人在愉快的心情下學習,精力會更集中,思維更敏捷,記憶效果大大增強。相反,如果在痛苦、煩躁、不安的情形下進行學習活動,就不能集中精神,思維將變得混亂、記憶力下降。所以每次上課前,一定要調節好每一位學生的情緒,使他們樂學、愛學,學習效果自然增強。

課堂中出現的情緒不是單一的,是由愉快、好奇、興趣、焦慮等情緒組成的複雜課堂結構,隻有合理整合這些情緒才能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一般來說,這四種情緒中,好奇和興趣對學習主要起積極作用,愉快和焦慮在適宜的程度上對學習起促進作用,過低過高反而阻礙學習。因此,四種主要情緒的不同組合也會對學習產生不同效果,如興趣和愉快可以相互伴隨,相互促進,由於興趣本身就包含快樂,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後體驗到的快樂又能增強興趣;在興趣活動中也伴隨一定的焦慮,適度的焦慮使個體具有趨近目標的傾向,過高過低的焦慮會產生逃避目標的傾向。

二、積極情緒體驗的重要性

教學中重視學生情緒變化,培養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頗有益處。

1.教師要保持高漲的情緒。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緒如何,對於學生能否積極愉快地進行學習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保持高漲情緒、飽滿精神。因為我們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等表現出來的高漲情緒,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溝通師生感情、使學生形成積極心理狀態的作用,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當麵帶微笑的教師站上講台的那一瞬間,這種和藹可親的教態便可將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學拉回到課堂中。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間已經有了心靈溝通。複習舊課、導入新課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的學習習慣差,精力總不能集中,課堂上我常會輕輕地走過去撫摩一下他的額頭,微笑地看他一眼,之後這個孩子就會努力專注地堅持一段,出現反複,再提醒他,直到下課。如此細微的動作提醒他,為他保留了自尊,產生了積極情感,他也努力克服小動作。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影響有多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