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注時政,饒有興趣。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時事政策教育是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思想品德課要緊密結合時事內容進行教學。”時事政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是透視社會熱點、把握時代特征、正確認識形勢的一種教學,它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可以抓住時政熱點,以大家都關心的話題作為知識點的突破口,達到巧妙結合,融會貫通,讓同學們明確品德與社會課離我們並不遙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既掌握了教材知識,又了解了國家的重大時事,還提高了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如教學《讓我們來尋根》一課時,老師可以用“原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湖北尋根祭祖”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正因為有了中華民族這棵碩大的根,所以無數位海內外遊子不遠萬裏,風塵仆仆地回來尋根。又如《地球在發低燒》一課中,講到“幹旱對農業生產有哪些嚴重危害呢”時,教師可結合西南五省那場百年未遇的特大幹旱,讓學生看當時的視頻說說感想,在強大的視覺衝擊下,學生會深刻地認識到地球變暖太可怕了。
4.討論爭辯,相映成趣。
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的撞擊中迸發出來的。我上課注意設計一些新穎的、能引起學生爭論的思考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思維的求異性。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我先引導學生從自己最熟悉的書包中搜尋塑料製品,進而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有了塑料製品的確很方便,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然後出示一份英國《衛報》的評論:“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是塑料袋”。這份權威性的評論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引起學生思考:生活中人們覺得塑料袋很方便,益處多多,為什麼《衛報》會對塑料袋有這樣糟糕的評價呢?學生閱讀了教材中“廢棄塑料袋在土中不易腐爛,會嚴重汙染環境”這一資料,對塑料製品,尤其是塑料袋有了新的認識。學生還對生活中人們隨處亂扔塑料袋、塑料袋漫天飛等不文明的現象進行反思。通過一番討論,大家發現,塑料袋本身沒有錯,錯在我們沒有正確使用,不能合理使用它才會產生這樣的惡果。
三、精心結尾——延趣
一個好的結尾會讓學生餘味無窮,終生難忘。我在品社教學中總是精心設計具有思考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結尾。如欣賞一段精彩的錄音,品味一幅美麗的圖畫,完成一項有趣的練習,思考一個迷人的問題,介紹一本課外讀物,演示一個科學實驗,等等,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延續到課外,延續到新的學習中,做到課盡趣不盡,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讓我們來尋根》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一首煽情的詩:
我們的根在美麗迷人的青陽港學校裏,
我們的根在開放融合的昆山小城裏,
我們的根在雄偉蜿蜒的萬裏長城裏,
我們的根在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裏,
我們的根在仁愛之心的儒家思想裏,
我們的根在橫平豎直的中國漢字裏,
我們的根在曆史悠久的國粹京劇裏,
我們的根在意境深遠的水墨山水裏,
我們的根在豪放婉約的唐詩宋詞裏,
……
動人的詩配以精美的圖片,學生的情迅速融入到課堂中,又隨著多彩的畫麵釋放到對中華民族的大愛中,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由衷的驕傲與自豪。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密切聯係實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研究者與探索者,這樣才能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