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美術課中人文性追求的實踐與探索(1 / 2)

小學美術課中人文性追求的實踐與探索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薛蓮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因此,小學美術課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

一、用人文精神設計實施教學內容

美術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類型,因此美術學習不僅僅是美術技能技巧的學習,不僅僅是美術知識的學習,而應該是在一種文化觀照下的學習。應該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景中理解美術,並通過美術學習感受和接受文化影響。有了文化價值的涵養,美術教學才會更加生動,學生的學習才會更加豐富,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才會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現今,很多美術教材內容都非常豐富,但是有時卻缺少人文關懷與教育。隻是一味地注重技能技法,而沒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媽媽在一起》是人美版第三冊的一堂泥塑課,為了給孩子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孩子豐富的熱愛母親的情感,本著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原則,筆者靈機一動,把手工課型改為繪畫課,讓孩子們體會更多感人的母愛。

筆者反複思索這節課如何安排,如何生動地讓孩子們在繪畫中感受偉大的母愛。最終,筆者安排了如下內容:導入環節讓學生欣賞有關媽媽的感人視頻,配合著感人的音樂,看著媽媽給我們做的那麼多事情。你覺得媽媽最像什麼呢?請學生回答。然後提問“和媽媽在一起時,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揭示課題《和媽媽在一起》。授課時先請孩子們回憶和媽媽在一起時的很多故事。有歡樂、有悲傷、有哭、有笑,請學生討論回答。然後請學生配樂朗誦:“當你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隻要你有一點不舒服,媽媽每個神經都會緊繃起來;當你越長越大,媽媽就是你床前桌上的鬧鍾,一遍一遍把我們從懶惰中叫醒;當你犯錯誤的時候,媽媽的雙手最寬大。隻要你改正,媽媽會牽你的手說愛你。”欣賞和媽媽在一起的故事,請學生表演。接著圖片欣賞,表現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場景,欣賞畫家的作品。讓孩子們當老師的孩子,演一演和媽媽拉手和擁抱的動作,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示範繪畫媽媽和孩子擁抱、拉手的動作。最後布置作業:繪畫一幅和媽媽在一起的作品。

第一次試上,導入時出示媽媽的動畫片,配合感人的音樂,很多學生都露出了凝望的表情,並很快被那溫馨的場景所吸引。沒等我讀完“當媽媽走也走不動的時候”,我的眼淚就滾落了下來,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一點聲音也沒有,整個教室就像被仙女點睡過去了一樣,停頓了一小會,我又繼續說下去……

第二次試上,當我給大家細訴媽媽給予孩子愛的場景,說到512大地震的時候,有媽媽咬破手指喂血給孩子喝,最後孩子活了下來,而媽媽卻離開了世界的故事時,一個小朋友舉起手來,“老師,×××哭了”。我走過去才知道,小姑娘被這樣的故事感動了,流下了眼淚……

通過這樣一堂美術課,孩子們不僅學習了如何繪畫拉手、擁抱動作,更體會了無窮的母愛。用教師最真實的人文情懷感染孩子,學生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藝術氛圍中學習,充分感受到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真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