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課,想說愛你也容易(2 / 2)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學生對你的課有興趣了,自然願意聽你講課。

我發現未滿一歲的寶寶都喜愛看動畫片,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對動畫片感興趣。小寶寶尚且如此,更別說已經成熟的初中生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課堂上你可以左右他的人,但不能左右他的心,他們不感興趣的課強迫他們,也聽不進去,初中生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他們既沒有脫離孩童的幼稚,又渴望像大人一樣成熟,所以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他們的心理因素,上課內容不要太多,但是題材一定要新穎,內容一定要豐富,形式要多樣。

上課時大可不必把學生拘束在座位上,可以讓他們在音樂的熏陶下邊唱邊跳,想唱的就唱,想跳的就跳,聽見音樂“搖頭擺尾”也無妨。例如,我在教唱《希望與你同行》這首歌曲的時候,先讓學生熟練掌握歌曲,然後讓學生自由發揮,邊唱邊舞動雙手,一會擺成愛心,一會攤開雙手,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當然老師要能控製住局麵,既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又要從旁指導,漸漸地,學生的膽子就大了,表演時就能放得開了,能自己編排一些節目了,讓他們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或者說有所改善,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搭建舞台,展現風采

習慣了“你說我聽,你教我寫”的課堂模式,在音樂課堂上學生似乎也一如既往地聽老師上課,缺乏“生氣”,完全體現不出花季少年的青春、活力,我覺得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應該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對學生笑臉相迎,經常放一些令人愉悅的歌曲,盡可能把音樂教室的環境布置得特別一些、溫馨一些,把音樂室裏學生的座位擺放稍稍變動一下……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有了良好的“外部修飾”,課堂當然不能遜色。音樂是陶冶情操、使人身心愉悅的,大可不必像文化課那樣死板,老師和學生應該融為一個整體,師生之間“平等互助,和平共處”。無論是唱歌還是表演,都要讓學生完全感受不到老師的存在,好像瞬間老師也變成了孩子,和大家一起唱、一起跳。孩子們的表演自然、灑脫、無拘無束,這才是回歸根本,才是音樂課應該達到的目的。

初中生平時的學習生活很枯燥,常常覺得很乏味,音樂老師應該適時添加些調味品,給他們的學校生活增添點樂趣,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音樂老師平時應該多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給同學們展現自我的舞台,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學生在表演中成長,在表演中增強自信,激發潛能,讓他們了解學習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學習優秀不能代表所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麵,都可以展現自我。

總之,音樂教師一定要教到老學到老,不能滿足現狀,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在充實自己的同時也在充實學生,我相信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愛上你,以及你的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