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的歌曲和欣賞曲目都是經過仔細推敲和篩選的,關鍵在於教師怎麼選擇和整合。比如:上八年級下冊的《梨園漫步》一課時,對純粹的戲曲,有些同學有抵觸情緒,我想到用陶喆的《蘇三說》作為課前導入。一上課,大家聽到喜歡的偶像的歌聲,很興奮,學習情緒很高,我很順利地帶領他們學完我真正想上的內容。課中,我還讓同學們欣賞了戲曲與流行音樂結合得非常好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周傑倫的《霍元甲》、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等,使他們認識到,國粹京劇並不都是死板的,它同樣具有時代氣息,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是現代音樂藝術創作的源泉。
2.節選優秀流行音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欣賞。
流行音樂中不乏優秀作品,好的流行歌曲同樣具有潛移默化地淨化、呼喚心靈本質的作用,讓學生精心聆聽,比起空洞的說教,效果反而更明顯。比如《感恩的心》這首歌曲表達了人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和做任何事情都要抱有感恩之心,教師可以聯係實際引導學生如何用正確情感對待社會、父母、老師、同學;流行歌曲《男兒當自強》體現的是一種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努力奮鬥的精神,教師可以聯係歌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學習上發揚不畏艱難、發奮圖強的精神,爭做對社會有益的人,像這樣優秀的流行作品很多,關鍵是音樂老師要正確選擇,對於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教師要明確態度,杜絕其進入課堂,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從優秀的音樂中吸收養分,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三、提供各種展示平台,加強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一線教師除了重視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外,在課外活動中也要有機滲透德育教育。課外活動擁有充裕的時間與空間,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展示平台,加強德育教育。
一方麵,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成立合唱團、合奏團、舞蹈團或策劃一台晚會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在提高個人歌唱水平、表演水平的同時,注重團結合作,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才能為集體、班級爭光。
另一方麵,教師可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為老年人、到軍營中為軍人表演節目等,將音樂中的傳統美德與學生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這樣的活動能將學生的認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既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又可以促進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實際行動中內化為自覺行為。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任重而道遠。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樂育人”,深入挖掘教材,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教育與教學的關係,充分發揮音樂的藝術魅力,在讓學生享受到音樂藝術美的同時,對他們開展德育教育,以陶冶學生情操,淨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